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新时期小说的美学特征》名词解释,小说的美学特征是什么

《新时期小说的美学特征》名词解释,小说的美学特征是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8 22:57:00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丁玲早期作品表现出这种哀婉动人的格调,不是偶然的,丁玲自幼饱尝家道中落后的世态炎凉。由于母亲经常外出求学、教书,丁玲寄居在舅舅、姨妈家里,这段寄人篱下的生活对丁玲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她描绘《过年》中的小函:“神经非常纤细,别人以为她不懂的事,她早已放在心上不快活了。”这个颇带感伤气息的女孩即是幼年丁玲的化身。

丁玲提笔写作的时候,正是“五四”退潮后,时代的黑暗,找不到正确的出路,使丁玲身上柔弱感伤的一面得到发展,早期作品才着力表现感伤的情愫,显示出一种凄婉动人的感伤美。丁玲在创作的早期,对她笔下的人物太熟悉了,在女性幽深的心间小路上徜徉,她捕捉到她们心弦的每一震颤、灵魂的每一悸动,将她们百无聊赖中的寂寞无奈,恋爱中的矛盾忐忑,追求性爱和梦幻的躁动一一加精细地描写,娓娓地道出她们对于理想的憧憬,对于温情的呼唤,她们叛逆的绝叫,感伤的叹息……。

丁玲从不会冷淡地记叙人和事,隐匿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和自己的人物,和读者都建立了一种心灵的默契。例如《莎菲女士的日记》最后一篇日记,丁玲写道:“在这本日记里,与其说是莎菲生活的一段记录,不如直接算为莎菲眼泪的每一个点滴,是在莎菲心上,才觉得更切实。然而这本日记现在要收束了,因为莎菲已无需乎此——用眼泪来泄愤和安慰,这原因是对于一切都觉得无意识,流泪更是这无意识的极深的表白。

”这本来是莎菲的自我告白,但我们读来却感到丁玲在代替莎菲向读者剖白莎菲的心迹。《阿毛姑娘》里,丁玲描绘阿毛全身心地沉醉到那难实现的梦境中,她不禁发出感慨:“无论什么人都是如此,在一种追求中生活,不怕苦恼得使你发癫,这苦恼在另一方面含有别一种力安慰你那一颗热中的心。只是象这种,象阿毛,只能在无人搅扰她时,为自己找点暂时的麻醉,特意使自己浸沉在一种认为不必希望的美满生活的梦境里,真是可怜!”作者正是这样不时地在作品中和人物“对话”,和读者“对话”,为人物的不幸际遇而悲叹、而不平,启发读者的思考,拨动读者的心弦,她的笔调亲切而温柔。

丁玲早期作品固然呈现出柔婉细腻的主调,但又柔中透刚。童年寄人篱下的生活,不仅造成了丁玲神经的纤细,易于感伤,也使她格外自尊自傲;父亲大方洒脱的名士风度,母亲勇于自新的刚毅果敢;来自湘西边境的同学所具有的“原人朴野豪纵精神”,都给丁玲莫大的影响。加之被她称为“一个真实的人”的胡也频的长期相伴,她从小受到的新科学、新思想的影响,使她在那异常黑暗的年代里,赤子之心信仰着真理,固守着自己的理想,却淡泊名利,决不趋炎附势。

文章TAG:美学小说特征名词解释时期《新时期小说的美学特征》名词解释小说的美学特征是什么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