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曾巩评价王安石,王安石有什么故事

曾巩评价王安石,王安石有什么故事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8 19:59:35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宋神宗于是没有杀苏轼,不久,还赦免了他的罪。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来到江宁,看望退居八年的王安石。这次见面,两人捐弃前嫌,相互赠送诗作,相互唱和,相互点赞对方精彩的诗句。苏轼在《次荆公韵四绝》中写道: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诗中对王安石的真情流露,读来情真意切。

王安石性格如何?史书中有哪些具体的例子可以说明?

王安石性格如何史书中有哪些具体的例子可以说明

王安石,相信多数人与我一样,最早知道他是在课本上,历史老师讲“王安石变法”。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他的各种事迹了解逐渐多起来,慢慢的他的形象变得清晰,倒觉得他其实是当时社会里的另类。《宋史》记载,“(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意思是从来不考虑能不能办到),自信所见,执意不回”。就是说,非常自信,坚持自己是对的,从不改变。

现在说起来就是“偏执狂”,或者是“一根筋”。同样也记载了他的个人生活,说他“性不好华腴,自奉自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以此看来,王安石是个不拘小节,很随意的人。可是,他这种不拘小节,在苏洵眼里就不是一个味儿了。苏洵认为他是“阴贼险狠”,他不喜欢干净不拘小节都是故意伪装出来了,他这样正是显出其奸诈。

一个处心积虑伪装自己的人,一定是个包藏祸心,有所图谋的人。王安石所在的年代,名人辈出,士大夫纳妾成风。王安石的夫人主动为其纳妾,他却让立即退回。宋朝邵伯温写的书《邵氏见闻录》里记载:仁宗皇帝摆下赏花钓鱼宴,时任知制诰的王安石也参加了。内侍端来鱼饵放在案几上,王安石随手拿起来就吃,不大一会儿竟吃完了所有鱼饵。

仁宗皇帝当时没说什么,事后却断言王安石是个“诈人”。他的理由很简单:你要是没注意吃一粒或者几粒便罢了,整个一盘全吃了还没察觉?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件事,王安石的确让人匪夷所思。但是,有史料记载,他吃饭时确实是有心不在焉的习惯。据说他在饭桌上,只吃离自己近的菜。至于吃的什么,什么味道,好像并不在意。一次,他儿媳妇家的亲戚来京拜访,事先约好赴宴到他家,可是日过中午还没有动静,客人强忍着等着。

好久了才“命坐”,可是桌上有酒无菜,原来那时就行“干喝”了。酒喝的差不多了,才上了俩“胡饼”,然后又拿出几块肉,随后酒就不再喝了,上了米饭蔬菜。来访的亲戚是富贵人家,没这样吃过饭喝过酒,他把“胡饼”的芯扒开给吃了,饼的四边丢弃在桌上。不料,王安石竟然拾起饼边吃了起来。于是客人“愧甚而退”(宋-曾敏《独醒杂志》)。

宋朝时的饮食相当的丰盛精美,不说士大夫们,就是一般的百姓,吃饭也是十分讲究的,不仅要求样多,更讲究烹饪的工艺。而贵为宰相的王安石,在招待远方来的客人时,那样的简陋,甚至当面吃客人剩下的东西,也难怪客人尴尬的告辞了。宋时人们把宰相称为“相公”,宋代有一个短篇小说集中有一故事《拗相公》,讲的就是王安石。一个“拗”字,便概括了王安石的性格,甚至一生。

文章TAG:王安石曾巩评价故事曾巩评价王安石王安石有什么故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