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有那些思想主张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有那些思想主张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8 18:50:52 编辑:教育管理 手机版

1,董仲舒有那些思想主张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天人感应,包括君权神授和仁政 3.大一统 4.发展了礼成为三纲五常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有那些思想主张

2,汉代董仲舒的主张是什么

省役。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主张限田、薄敛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倡孝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汉武帝开始图形。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罢出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君权神受,大一统

汉代董仲舒的主张是什么

3,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是

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大一统思想;三纲五常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施行仁政和轻徭薄赋;目的是加强统一,适应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中央集权需要 (2)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需要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的学说
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目的是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 1、董仲舒认为重要的问题是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政权的出现。董仲舒从儒家经典和传记中寻找统一的原因。他从《公羊春秋》中找到了“统一”。 2、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3、提出了“天意”和“天意”的概念,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论。认为天人相通,天有意志,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自然和人类社会是至高无上的主人。天按自己的面造人,人要照天的旨意而行。 扩展资料: 1、董仲舒,广川人,西汉哲学家。汉景帝是教授“春秋公羊”的大夫。元光元年(134年前),汉武帝下令制定治国方略。董仲舒在其著名的《莒县良庄对策》中将儒学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吸收其他学派的理论,创造了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 2、这是汉武帝高度赞赏和系统赞赏的。“天人感应”、“废百士尊儒”等主张的提出,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并对其产生了两千多年的影响。其研究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形成了一套帝王神学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董仲舒
干活发个红包一会吧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是

4,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以及理论来源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作《春秋繁露》一书,其“大一统”理论来源于《春秋》。(董仲舒属于公羊学派,重视春秋一书中的微言大义。)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在汉代以前,所有的君王都从祖先那里继承君位,而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君临天下后就需要新的理论支撑,不受命于祖,董仲舒提出君王受命于天。据此,他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学说。3、针对土地兼并问题,他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标准。这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作《春秋繁露》一书,其“大一统”理论来源于《春秋》。(董仲舒属于公羊学派,重视春秋一书中的微言大义。)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在汉代以前,所有的君王都从祖先那里继承君位,而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君临天下后就需要新的理论支撑,不受命于祖,董仲舒提出君王受命于天。据此,他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学说。3、针对土地兼并问题,他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标准。这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天人三策》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2.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3.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 4.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对任子訾选制。 意义 董仲舒以儒学为主体和外壳,杂揉各家思想,以阴阳五行学为哲学原理建立起具有神学色彩的新儒学体系,用“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天授”、“三纲五常”、“春秋大一统”等观点,将君主统治影射到天道上,天不变道亦不变,为帝王的统治提供了理论根据。 为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法宪制度和封建社会的秩序结构”提供了初步模板、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影响深远 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几乎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为了巩固统治,历朝历代都贯彻这一思想,直到辛亥革命结束帝制。 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深远,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文化思想,一直是中国的主流文化,直到新文化运动。 “大一统”思想则到现在还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而且还将一代代长期影响下去,因为它是中华民族团结巩固的纽带。

5,董仲舒提出怎样的主张

(1)春秋时期文宣王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主要提倡的是仁义道德,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说法,但是纵观整个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却是不受到重视的。战国时代,各诸侯国都在争夺霸业,与儒家的思想有冲突,像梁(魏,魏国首都大梁)惠王请孟子,不过是做做礼贤下士的样子罢了,实际地位还没有阴阳家的邹衍高,梁王称邹衍为“先生”,叫孟子为“叟(老头儿的意思)”。 (2)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西汉初年,汉高祖不喜儒学,使儒家的学术源流几乎断绝。博士制度虽承秦制依然存在,但博士人数不多,且仅具官待问而已,在传授文化方面难以起多大作用。惠帝废《挟书律》,使诸子学说复苏,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在学术思想发展的低潮中,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为汉初统治者所提倡,居于支配地位,各种不问流派的思想家也都乐于称说黄老之言。文、景时期,出现了由无为到有为、由进家到儒家的嬗变趋势。旧秦博十伏生出其壁藏《尚书》二十八路,文帝派晃错从其受业。此时。博士之数达到七十余人,百家杂陈而儒家独多。儒家的《书》、《诗》、《春秋》以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都有博士,其中《诗》博士有齐、鲁、韩三家,《春秋》博土有胡毋生、董仲舒二家。这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提供了条件。武帝即位时,历经文景之治,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地主阶级及其因家力量的强大,从政治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它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统思想、仁义思想及君臣伦理观念,又恰恰与汉王朝当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思想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建元元年(前140),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建议: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各家学说,都要从博士官学中排除出去。汉武帝对董仲舒的这种大一统思想非常赏识。武帝又采纳丞相卫绾之议,罢黜治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贤良。汉武帝此举受到好黄老的祖母窦太后的强烈反对,她于次年借故把鼓吹儒学的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减系狱。儒家势力受到打击,但武帝在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又置《五经》博士,使儒家经学在官府中更加完备了。建元六年(前135),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倔起。元光元年(前134),他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排斥黄老别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提拔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为丞相,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还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根据成绩高下补郎中文学掌故,吏有通——艺者选拔担任重要职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尊儒术以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虽然这样做不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但在当时却有益于专制制度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3)洪秀全排斥,康有为有选择的继承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使儒家思想成为2千多年封建统治的主流思想。董仲舒时期的汉武帝帝对儒学加以重视,兴办太学等,传授儒学。

6,董仲舒主要思想主张

董仲舒主要思想主张主要有两大点: 1,大一统:董仲舒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他从《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统"。董仲舒就根据《公羊春秋》的记载,提出了"大一统"论。他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 2,天人感应:董仲舒"天人感应"论,是以社会、政治来说的。他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扩展资料: 董仲舒的著作很多,有一百多篇文章、词赋传世,尚存的有《天人三策》、《士不遇赋》、《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两卷。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大一统:董仲舒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他从《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统"。董仲舒就根据《公羊春秋》的记载,提出了"大一统"论。他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 天人感应:董仲舒"天人感应"论,是以社会、政治来说的。他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扩展资料: 董仲舒主要思想主张的影响: 董仲舒是汉代的经学大师,是超过前人与时人的杰出的大政治思想家。他的思想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继承与发展了春秋战国以来与西汉初期的思想学术。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哲学、经学、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文化教育、社会经济、历史与民族等各个方面。 他的这些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现实意义:奉"元"而起的祭祀、封禅、改历;促进了汉民族的形成与奠定了中华民族融合之思想基础;司马迁的《史记》受董仲舒思想的影响深刻;改变王侯将相养士风气与废除诸侯政治上的权力;君主爱民为民,官吏奉公廉洁;《春秋》决狱、断事深入人心,君臣普遍遵循;独尊儒术之后人才辈出,而且可以自由争论;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学时代。 而且,在以后的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历史上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董仲舒
董仲舒有哪些思想主张: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大一统:董仲舒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他从《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统"。董仲舒就根据《公羊春秋》的记载,提出了"大一统"论。他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 天人感应:董仲舒"天人感应"论,是以社会、政治来说的。他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扩展资料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推明孔氏 抑黜百家”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 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董仲舒
文章TAG: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有那些思想主张董仲舒主张那些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