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海洋时代 中国靠什么,中国错失海洋时代

海洋时代 中国靠什么,中国错失海洋时代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11 17:53:25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说中国古代不重视海洋,是不对的。中国人在15世纪初期的世界海洋领域里无疑是占有一席之地的。那么,为什么好像中国不是太重视海洋呢?主要是大陆国家的特点决定的。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但捕鲸是一种高风险职业,中国人不做这种。到了秦代,中国的航海技术也就很大的提高。

为什么在15世纪的海洋时代中国会落后于西方?

为什么在15世纪的海洋时代中国会落后于西方

谢谢组织邀请。中国人在15世纪初期的世界海洋领域里无疑是占有一席之地的。明政府自永乐三年(1405) 至宣德八年 (1433) 的二十八年间,派遣郑和统帅舟师七下西洋不仅是国人所津津乐道的美谈,亦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举。由于背靠明帝国的雄厚实力以及朝廷的大力支持,郑和船队不仅规模庞大,随员众多,其行程也一度远达西亚,东非之地,并与沿途各地的民族,国家有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交流。

我国在历史上是造船航海的古国。早在汉代,中国的航海家已远达印度和锡兰,同时也与东南亚,南亚诸国有一定的交流。通过中国、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海员们的努力 ,一条横贯印度洋并延伸至太平洋,沟通东西方的海上贸易通道就此形成 ,此即为后人所知的“海上丝绸之路 ”。经过唐代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于公元 10~14世纪的宋、元两代达到最高峰。

宋赵汝适著《诸番志 》及元汪大渊著《岛夷志略 》均有关于东起日本西至地中海 100多个国家和港口的一些记载。郑和航海所行经的路线并没有超出此两本书籍所叙的范围 , 他采用的都是中国、印度和阿拉伯海员熟悉的传统航线,并没有开辟所谓的新航路。依据千年以来所形成的习惯,在远航初始阶段,海员们大多优先选择自己所熟悉的航道。

而在进入陌生海域,尤其是印度洋之后,船队会雇佣俗称“番火长”的当地水手 领航。不仅来自东方的船队会遵循这一惯例,当达·迦马到达非洲东海岸时,亦曾雇用阿拉伯水手领航,方能横渡印度洋并抵达印度西南部港口卡利卡特。宋朝时,我国已能制造排水量数百吨的海船。元代造船业则在宋代基础之上继续发展: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为攻灭南宋政权,至元七年(1270)造战舰5000艘,至元九年,造战舰3000艘,自至元十一年(1274)~至元二十九年(1292),又造海船9900艘。

《大元海运记》记载,至元二十二年(1285)为济州河运粮,一次造船3000艘,造船能力之强,可见一斑。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送公主远嫁波斯,“命备船十三艘,每艘具四桅,可张十二帆”,可见元代已有四桅船。《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说,“凡海舟,元朝兴国初运米者,曰遮洋船,次者曰钻风船”,据考证,这两种元代主要的海上漕运船,载重量分别为70吨和40吨左右。

该书还详细记载了元代对“船制”和“风篷”、“舵”、“锚”的讲求,甚至具体到各部位尺寸。宋、元两代大幅度发展的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为明初造舫业的兴盛和之后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明初,朝廷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都设有船厂,尤以南京的龙江船厂和直隶的清江船厂规模最大,是生产郑和下西洋大型远洋船的主要厂家,由工部都水司直接派员管理,属建制完备的国家船厂。

《明成祖实录》记载了永乐元年至十七年(1403 —1419 ),全国各地造海船数达2735艘,其中“福船”为性能最优良之船只。《明史·兵志》这样形容道:“福船高大如楼,可容百人,底尖,其上阔,其首昂而上张,其屋高耸,设楼三重于上……其桅二道……”。郑和下西洋所乘之船只,应以此类大型福船为主,辅之以其他各类中小型船只。

郑和下西洋年表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关于郑和下西洋之目的,中外史家看法有诸多相似或不同之处,笔者就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试着做一个总结,有遗漏之处,欢迎大家指正:探查惠帝踪迹,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郑和传》)。成祖即位之时距明朝开国已三十年有余,此时国势强盛,加之成祖得位不正,而建文帝又不知所踪。故而派遣郑和率领舰队西行,一方面打探建文帝消息,另一方面则展示永乐皇帝统治下大明国富民强,非建文之羸弱可及。

建功立业,彰显声威,向天下万邦昭示成祖登临大宝的“合法性”。同时“宣德化而柔远人”,向海外诸邦宣示大明天子威仪,一旦吸引到番邦前来朝贡,则显然有助于达到永乐皇帝的政治目的。怀柔四海,“声名施及蛮貊,使普天之下,含灵蠢动悉沾德化,莫不知有其君而尊亲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通过庞大的舰队及其所蕴含的巨大军事,政治力量压服不尊王化的蛮邦,另一方面则吸引倾心向化的小国前来朝觐大明皇帝。

文章TAG:海洋时代错失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