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是核心期刊吗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是核心期刊吗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6-30 21:12:43 编辑:教育管理 手机版

1,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是核心期刊吗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但不是 中文核心期刊。算是普通国家级期刊吧。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是核心期刊吗

2,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是核心期刊吗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但不是 中文核心期刊。算是普通国家级期刊吧。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是核心期刊吗

3,服错了就等于吃了毒药究竟什么时候吃姜最好

中域教育为你解答:成为好中医的18字锦囊一、立大志第一点,立大志。我认为要成才,首先要立大志。首先要明确学医的目的意义,即为什么要学医。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里,就讲得很明确,“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仲景把学医的目的给我们指出来了。“上以疗君亲之疾”,古代讲天地君亲师,“疗君亲之疾”,就是要忠孝。“下以救贫贱之厄”,对穷苦的百姓,我们就要仁爱。“中以保身长全”,就是我们学好医,一方面要利他,另一方面能够自利。“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也就是说要忠孝、仁爱、自利、利他。我们既然选择了学医这条道路,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一定要学好。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自序里说:“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现在有很多医源性疾病,即是“不死于病,反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容易,所以,学医必须立大志,“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我给每一届的学生上课时,都给他们讲这段话。吴鞠通自己深有体会,因为他的侄子是给庸医治死的,他还亲自经历了“癸丑岁(公元1793年)都下瘟疫大行,其死于世俗之手者,不可胜数”。所以,他在自序里写了这么一段话。当年孙中山有一次到浙江来,跟着他的还有胡汉民。胡突然患痢疾,病情严重,当时就请杭州的名医裘吉生治病,一副中药下去,就把胡汉民的病治好了。孙中山非常高兴,专门给裘吉生题词“救民疾苦”。所以我们要立大志,立大志干什么?立大志就是救民疾苦。而且,要立长志。立长志就是不能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要几十年如一日。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有文字记载有两千来年,我们如果把每一百年的医书浓缩成一年,来浏览一番,就得花二十年。所以学医是不容易的。民国时期,浙江海宁人王国维,是一个大学问家,他引用宋代柳永诗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学医是要我们将一辈子的心血付在里头,才能有所成就。所谓呕心沥血,绝不反悔。我有时写文章写到半夜,特别是到了后半夜,自己确实有一种心在滴血的感觉,是很辛苦的。所以苏东坡说了那么一句话,叫“学书费纸,学医费人”。学书法,不知要费多少纸,才能够成为一个书法家。所以叫“学书费纸”。“学医费人”即学医要消耗人的精神,消耗人的气血,也是相当苦的。所以学医一定要立大志,而且要立长志,要几十年如一日。二、读经典第二点,读经典。读经典谁都知道,但是要读得好不容易。一般我们知道的就是四大经典。四大经典是《内经》、《伤寒》、《金匮》、《温病》。《温病》一般是指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因为吴鞠通系统地继承了叶天士的学术思想。但也有一种说法,四大经典是《内经》、《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相当好的一本书,实际上跟《内经》基本上是同时代的,《神农本草经》托名神农,是当时有名的医药学家所写的。深入钻研《神农本草经》,确实能发现很多好的东西,但现在一般都把它疏忽了。这是四大经典。还有四小经典,就是《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濒湖脉学》。过去一般中医学徒出身的多学习四小经典,学徒来了以后,先学《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再学《汤头歌诀》、《濒湖脉学》。有一次,我跟长春中医药大学的著名老中医胡永盛教授交谈,他觉得过去学四小经典的人也蛮多的,因为是从小就学,一下子领会不了四大经典。四小经典是个童子功,要通读、精读。我跟我的学生说,你们最好这样学《内经》,今天念上一篇《上古天真论》,明天念一篇《四气调神大论》,后天再念一篇《阴阳离合论》,要反复地念,像念外语一样。为什么现在英语四级考、六级考,每天都要背呢?我们中医也是要背的,不背记不住,要反复地背,反复地吟诵。这才是童子功。我记得有一次与附属医院的陈意主任一起就餐,发现饭店的走廊上放了一些牡蛎,因为牡蛎肉可以吃,牡蛎壳没有用,但却可以入药,所以饭店就专门把牡蛎壳搜集起来。我看到牡蛎,就脱口而出:“牡蛎涩精而虚汗收”,这是《药性赋》里的一句话,没想到陈主任等我说完了,马上脱口而出:“知母止嗽而骨蒸退”。因为《药性赋》里是:“知母止嗽而骨蒸退,牡蛎涩精而虚汗收。”编得很精炼。这实际上也是中医的基本功。所以,我希望大家要好好地去背,背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变成有源头的活水。背来干什么?背来用于临床,这些经文到临床上能用得上去。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就是方剂,因为我一直是教《方剂学》的,我到浙江中医药大学已教了三十年的《方剂学》。方剂记不住,是很伤脑筋的。我自己就吃过这个亏。比如有一个病人需要用甘露消毒丹,甘露消毒丹是治湿温病的方,但我在写甘露消毒丹的时候,就有一两味药记不得了,当然我也不耻下问,问我身边的学生:“甘露消毒丹你看还有哪两味药啊?”所以这就叫平时的功力,因为有好多处方不常用。有好多处方,一年可能仅用一两次、两三次,但是要储存在你的脑海里。就像我们用电脑一样,这电脑也必须有文字储存进去,点击一下才会出来。我们如果不把中药、方剂、四大经典记在脑子里,平时不念,到用的时候怎么能出来呢?所以我经常问学生:“还有哪几味药?你看全不全。”比如说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用得比较多,但还有其他的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等。这几个方大部分药是差不多的,但也有几味药是完全不一样的,很难记住。我这个人不善背,但我觉得还必须要背。起码要记住方剂的组成,而且要记住为什么这样组成,也就是这个方剂的配伍意义,才能够针对病人的情况灵活加减、化裁。《内经》的条文我们学来干嘛?也是为了指导临床。我再给大家举两个例子,《内经》里有句条文:“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就是有一些发热病人,用了寒凉清热药后,还是发热,这个时候就要治他的阴分,是阴虚发热,而不是实热。第一个注解《内经》的是唐代的太医令王冰,王冰认为:“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了寒凉药物热退不下去,是由于津液不足造成的阴虚内热,当补肾水,通过补肾水来制约亢盛的孤阳。所以说学习《内经》是为了指导我们的临床。还有一句:“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有些寒凉的病证,用了热药,还是冷,这就要考虑是肾阳不足,即命门真火不足。所以王冰认为:“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益火之源就是益命门真阳。张景岳有一篇文章叫《大宝论》,就是专讲命门真阳的作用。学以致用,学经典是为了用,而且确实犹如有源头的活水,学多了以后,在临床上真的能用得上。三、跟名师第三,跟名师。这是非常重要的。叶天士曾经跟师17人,称为转益多师。转来转去,受益于多个老师。我是一个吃过很多苦的人,但是也应该说是一个幸运儿。我在20岁前后,跟过浙江嘉兴地区的几个名中医。其中一个叫张宗良,是嘉善人。张宗良在抗日战争以前就已经有声望了,他医术很高。还跟过一个叫余叔卿,嘉兴人,也是个名医。当时是偷偷摸摸地跟,为什么呢?因为“十年动乱”开始后,我没有书念了,这些医生也都被打成了牛鬼蛇神。我偷偷摸摸跟着他们,他们看病,我就坐在边上看看学学。在困难的年代里,余叔卿借给我几部医书,一部是《张幸青医案》。张幸青是清末无锡的名医,他一辈子曾带过40多个学生,是相当有名望的。余先生看我年纪虽小,但是很好学,就借给我,我认认真真地去读《张幸青医案》,然后把里边好的医案摘录下来。他又借我一本《南宗景中医内科全书》。南宗景是浙江温州永嘉人,也是个名医,后来在上海行医,专门写了一本《南宗景中医内科全书》,很厚的上下两本书,抗日战争爆发前在上海出版。余叔卿先生跟我说,他当时向上海邮购这部书,保存到现在。我看了这本书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当时我才20岁,在农村里行医,我治不好的病人,就请他们去找余先生,余先生治了以后,我再把余先生的方子拿来,好好地分析,为什么我治不好?我用的什么药?他用的什么药?为什么他用这种方子?从而向他学习辨证用药的关键。张宗良先生的医理很好,书法很好,是个书法家。有一年夏天,他开个处方叫益元散,就是六一散加朱砂。他问我:“为什么叫益元散才我还有点悟性,回答他:“清其暑热,即所以益其元气。”因为暑热耗气故也。张先生听了很高兴。当时这批老先生正在他们最受苦受难的时候,我去跟他们学习,从而建立了永恒的友谊。我27岁时,考到北京中医学院,即现在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北京中医学院的第一届中医研究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中医研究生。我幸运在哪里呢?因为当时北京中医学院确实是名家云集,他们来给我们讲课。任应秋先生是我国中医理论的大师,他给我们讲了半年的《黄帝内经·素问》,每个星期讲三次,每次整整3小时。《素问》不好讲,《素问》也不好学,有几个人能够真正通读过?刘渡舟先生是伤寒大师,教我们《伤寒论》,397条条文,就讲了半年。马雨人先生教我们《金匮》,也讲半年。教《温病》的是赵绍琴先生,赵老也讲了半年。《方剂学》呢,我是跟王绵之先生的,所以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这批先生,作为第一批中国历史上的中医教授,他们觉得很自豪、很高兴,他们要把自己的经验传授下去,所以真正是付了苦功了。而且当时研究生也招得少,北京中医学院1978年招了29个,所以这就是精英教育。我们中医的教育必须要精英教育。有的表面上看看都是中医,但实际上是不是真正了解了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未必见得。所以我们要加强中医基本功的学习。当时一些大家如北京的祝谌予,是施今墨的学生,上海的金寿山、湖北的李今庸、北京的赵锡武、关幼波,都来给我们讲学,传授他们的经验,包括用方的经验。比如李今庸就讲了十枣汤的用法。《伤寒论》里有十枣汤,《金匮》里也有十枣汤,是泄水的方剂,现在用于治疗胸水、腹水。十枣汤怎么个用法?它是三味药:甘遂、大戟、芫花,分别捣为散,然后用大枣十枚煎汤,煎汤以后再加入药末,要“平旦服”。“平旦”,就是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天刚亮时吃十枣汤。仲景的煎服法是有道理的。因为人与天地相应,早上人们的阳气升发,随着大自然天阳之气的振奋,在发挥药物作用的时候,正好是快到中午时分,把水邪驱逐出去。如果到了晚上,天已黑了,再吃苦寒泄水药,就不行,就会伤害阳气,不利于逐水。都说学过十枣汤,但会不会用?为什么这么用?其中是有道理的。往往有的时候听一些名家给我们讲解,就会豁然开朗。所以要转益多师,要想方设法地跟师。每个人那里学他个两三招,你跟五个人就有十几招了。要真正地继承他们的学术经验。四、多临证第四点,多临证。也就是多临床,中医叫临证。“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王叔和写了《脉经》,但是《脉经》读得滚瓜烂熟,不如在病人身上多号脉,故必须要多临证。临证不多,脉学参悟不透。中医辨证是望闻问切,我认为其中望诊、切诊是最重要的。“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而知之谓之巧”。说实在的,“一问头身二问汗”,你可以从头问到脚,但你不能乱问。病人有时候所说的症状,有好多是假象,不是真象。我们看病看得久了就知道了,有许多病人说得乱七八糟的,好多都是假象,甚至可能什么都不是真的。但是舌苔、脉象,它是真象。尤其脉是真象。病的本质在哪里,要通过辨证,特别是切脉是非常重要的,而现在把脉学都丢得差不多了。这个闻呢,是闻不到多少东西的。当然病比较严重,身上有些气味是能闻得到,但现在有些女病人化妆得挺好,香水抹得很多,还能闻到什么?所以望闻问切,主要就是一个望,就是一个切。通过望、通过切,基本上能了解病情的百分之六七十以上,然后再问上几句,就可以了。所以我认为一定要多临证,把我们中医的基本功,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做到比较纯熟。特别是脉学,这里我想多写几句。比如逍遥散证的病人来,往往病人左手的关脉是虚弦的,因为左关属于肝,而右手的关脉应该是缓而无力的,右关属于脾,病机是肝郁血虚脾弱,所以左关脉弦,而且弦而无力,是虚弦,主肝郁血虚。右关脉缓而无力,是脾弱的脉。而柴胡疏肝散证,应该是左关脉弦而有力。主肝气,是气机不能宣通,是实证,而且右关脾胃脉是比较有力的,是肝胃气滞。还有大柴胡汤证,此人左手的关脉,应该是弦而有力的,而右关胃脉也是实大的,按之有力。因为大柴胡汤证是肝胆气郁,是少阳证,但它又有阳明热结,所以右关脉实大、重按有力。在此情况下,才可以用泻下药,宜大柴胡汤。大柴胡汤里有枳壳、有大黄,即方中又配合了一个承气汤,是由小柴胡汤和小承气汤加减变化而成的一个方,所以要凭脉。没有出现相应的脉象,怎么可以随便用大柴胡汤呢?怎样才能学好脉学呢?首先要非常地心静,《素问》里专门有一篇《脉要精微论》,脉学是至精至微的学问,“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要号脉,首先心里要虚、要静。所谓虚就是不要带有任何成见,清净地、心无旁鹜地给患者号脉,千万不可聊天、说笑。所以国医大师何任先生,在给病人号脉时,是从来不说话的。名老中医魏长春,耳聋,就是靠号脉的。对于魏老,我是非常敬佩的。记得1974年的春节,即35年前,那时候我在乡下做医生。因为仰慕魏老的临床功力,我到杭州浙江省中医院来,想偷学一下本领,站在他边上,跟他聊几句,学一点。但是我来了以后,见魏老很忙,再说他耳聋,也没办法跟他交流。但是我看他就是靠号脉,号了脉就开处方,病案写得很清楚。这个时候,我正好看到他边上有个桌子,他的一位学生在钢版腊纸上刻一篇文章,题目叫《诊脉须识常与变》。我灵机一动,回到乡下就给魏老写了一封信。我说:“尊敬的魏老,我想来向您学习,但是我来杭州看您的门诊病人很多,我也没法插话,但是我看到您有一篇文章,您的弟子在刻印,是不是能把您这篇文章让我学学。”魏老确实很好,过了没几天,就把他这篇文章寄来了。我拿到文章,高兴得不得了。这篇文章,因为刻印时有个别字刻错了,魏老用红笔将错字都一一作了更正。这篇文章共一万五千字。我在乡下好好地研究了这篇文章。后来我到北京求学,把它当宝贝一样带到北京。1980年底,我到浙江中医学院工作,又带到了杭州。几年前,我碰到了魏老的儿子魏睦森,我说:“魏主任,您的老爸有一篇文章在我这里,据我了解,这篇文章没有公开发表过,我想把它整理出来发表。”为什么呢?因为文章的发表,一般两个版面就很了不起了。两页就是三千字。而这篇文章有一万五千字,杂志上没法发表。魏主任说:“好的,你整理吧。”我把这篇文章里大段引用《濒湖脉学》的内容删去,保存最精华的部分一万字左右,分两期在《浙江中医学院学报》上发表了。我自己的感悟:因为十指是连心的,我给病人号脉,心到则意到,意到则气到。实际上就是与病人气的交流,捕捉他生命的信息。临证确实是要有功底的,没有功底不行。去年二月份,有一位干部,病起的时候是个外感。当时就请我给他看,我就用了一个桑菊饮,再加了清热的银花之类。我是中午去看的,当天下午他来不及吃中药。到了傍晚,体温升得很高,而且大汗淋漓,被送到浙江医院。第二天,他的秘书又打来电话,说是希望再给他看看。我再到浙江医院去,根据辨证,他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还有脉洪大。这就是四大证。四大证就应用白虎汤。我们用中医的理论,认为四大证就是阳明经热证,白虎汤:即用石膏、知母、甘草,再加了天花粉、芦根、茅根、银花,就这么几味药。用三副药,烧退汗止,出院了。所以中医离不开辨证,辨证论治,法无定法。有法,但是没有定法,因为病是变化着的,是早晚可以改变的,所以应该是法无定法。早上是一个桑菊饮证,可能到了晚上,就变成了白虎汤证。五、学国学第五点,学国学。我认为中医就是要学国学。什么叫国学?国学就是我国固有的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所在。固有的文化就是中国传统的文史哲,包括儒释道。比如说儒家,那就是孔子、孟子。孔子是了不起的。孔夫子的话,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多好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朋友的到来,就应是一种很和善的、很高兴、很偷悦的感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而且经常温习它,也是很高兴的。孔老夫子要我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些都是做人的道理,做学问的道理。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老子的《道德经》也是很了不起的。老子的《道德经》就讲“道法自然”,还讲到“治大国,如烹小鲜”。我们知道烧一条小鱼,将小鱼放在锅里,是不能随便翻的。随便翻,这条小鱼就碎了。这些都是大智慧。中医就要学传统文化,乃至于仁人志士的文章、诗词、歌赋,来汲取精神食粮。比如说我们读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比如我们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这个范仲淹,他提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因为良相是治国的,良医是治人的。实际上治国、治人的道理是相通的。包括一些小说,比如说《红楼梦》、《西游记》,里面也有很多中医的病案、方剂的记载,特别是《红楼梦》里记载的一些病例,真的很好。因为当时贾府请一些太医来看病,太医开的病案、处方非常好,可以给我们以启迪。古代还有一部《颜氏家训》,《颜氏家训》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对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所以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怎样才能做到气自华,必须要饱学。所以我们并不是光学医、光学药、光学方。真正有学问的医生,他们必然饱读诗书。我看杨继荪先生,书法很好,画也很好。杨老是附属医院的老院长。但现在这样的人实在太少。《颜氏家训》是部古老的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对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我的看法,古人就是说你要不断地学习,要终身教育。六、修道德第六点,修道德。怎样做一个好的医生,修道德是很重要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要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这三点是必须要的。但我觉得,仅这三点是不够的,所以我说第一点是立大志,然后才是读经典、跟名师、多临证,然后就是学国学、修道德。这样才是真正的大医。所谓修道德,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里讲到要向白求恩学习,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很有幸,曾得到岳美中先生的指点。我考研究生的时候,指导老师填的是岳美中,但是很遗憾,等我收到了北京中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岳美中就中风了,所以岳美中没有亲自带我看病。岳美中是诚心想带我的,复试时我到北京西苑医院。岳美中说:“我非常欢迎你来,今后我们可以一起去看病。”等我接到录取通知书到了北京,出了火车站,我就问岳老现在身体怎么样。接站的老师说岳老已经中风了。所以我没能跟岳老,但我始终把岳老作为我的恩师。我到北京后,星期天常到医院里去伺候岳老。有时候他身体好,会跟我讲一些做人的道理、讲一些用药用方的经验、讲一些诗词。我也很有心,去看他以后,回到北京中医学院,就把他跟我讲的话都记下来。在北京期间,我看望岳老四十多次,我把他讲的话都记了下来。他曾经跟我说过那么几副对联,我觉得对我很有教育。记得我到北京复试,曾经到过岳老家里,客厅里有副对联,上联是“治心何日能忘我”,要治理自己的心,到了哪一天能够到达忘我的境界。下联是“操术随时可误人”,就是我们做医生的,操着这个医术,随时是会误人的。只有通过治理自己的心,使得自己的心地能够非常的清净,能够到达忘我的境界,做医生才不至于误人。所以叫“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时可误人”。这是岳老自撰的一副对联。有一次,岳老躺在病床上,看到我来了,很高兴,笑着说:“你们南方竹子很多吧?”我说:“是,南方的竹子多。”随后他说了:“未出土前先有节,待参天后仍虚心。”竹子,还未出土之前就先有了节,等到竹高参天,但中间还是空的。我说:“老师啊,你这个话就是教育我们做人要有节气。一个人在他没有发达的时候,要有志向、有节气,等到有朝一日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仍然要胸怀宽广。”还有一次我去看岳老,他跟我说:“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岳老认为是大英雄能保持自己的本色。现在某些人往往不能保持本色,真真假假。所以岳老说:“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不管你的地位改变了,不管你处在什么情况下,你始终要保持本色。是真正的名士自然是风流的。金子始终是会发光的。所以岳老经常在熏陶我、在教育我。所以我说我是受过很多苦的人,但是我又是幸运儿。得到名师的指点,他们的每一句话可以使我受用无穷。有一次他教我“业进德进”,就是事业要进步,道德也要进步。还有一次我去看岳老,他躺在病床上,睡着了,醒来睁开眼睛,岳老说:“我想给你取个字,你叫连建伟。我取个字给你,叫乾乾。”我不懂,说:“怎么叫乾乾呢?”岳老说:“《周易》的第一个卦是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终日乾乾,夕惕若,天体是永远不停地在运行,君子自强不息,到了晚上还不歇气,所以叫乾乾。”我的老师,是真正关心我,真正使我们能够成才。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叫“小成靠智,大成靠德”,小的成就可以靠智慧,大的成就是靠道德的。孔夫子是“大成至圣先师”,所以他能传下来。我们要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叫“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勿为”。“知足”,是在生活上要知足,“知不足”,就是在事业上,在搞学问上知不足。“有为有勿为”,要有所作为,必须要有所放弃。特别是对身外之物,对名利要看淡。“利要天下利,名要身后名”,活着人家说你怎么怎么好并不见得是真好,死了以后人家说你好才是真的好。利不是为了一己的私利,而是为了天下的利益,为了老百姓的利益。所以有些东西要看得开,放得下。下面我再讲个叶熙春的故事。叶熙春,是真正的名中医,余杭人。叶熙春解放前在上海行医,病人很多。但是上海当地有一批黑社会流氓,说你这个方子必须要让病人拿到某个药店去配药,然后药店里会给你好处,你如果不答应,就要找你麻烦。叶熙春很硬,你们要威胁我,我就不在上海呆了,我回杭州。叶熙春回杭州以后,为老百姓看病,疗效很好。解放以后,党和人民也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任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1956年秋,黄炎培先生写了一首诗,最后一句就是“家家争诵叶熙春”,叶熙春就是搞学问的,就是为老百姓看病的。他把钱财看破了,放下了。再看看现在,有些方子,君臣无序,杂乱无章。一个方子四十多味药也在开,三十多味药的屡见不鲜。还有的在每个方子里头都用贵重药物,如铁皮石斛、炮山甲等,我心里很沉重。这些医生也总结不出真经验,成不了医学家。因为他这个处方没法用,他没法进行理论上的解释。杭州河坊街上有个很小的药店保和堂,店门两边挂有一副对联:“但愿世上人无病,无妨架上药生尘”。胡庆余堂的店训是“戒欺”,不能欺骗人,丸散膏丹,到底是什么药做的,谁都不知道。因为药研碎了,分辨不出来。但是“修合有天知”。所以我说古代药店老板都要讲良心,很值得深思。因为社会上毕竟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得病的人,贫病交迫。所以我们要用较少的钱治愈较重的病,这才是高明的中医。说实在的,真正好的医生是不讲钱的。裘法祖是西医的元老,解放前在德国学医,解放后任同济医学院院长,一直是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他活到90多岁,我去北京开会,曾多次遇到过他,他跟我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四大,指人的身体,人的身体是空的,但精神是永恒的。浙江大学医学院的陆琦先生今年90岁,医术高超。陆琦先生学者风度,非常儒雅。他亲口跟我说“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态最为重要”。没有好的心态就不可能高寿,高寿者基本上都是道德修养较高的人。一般都不太跟人计较。如果一天到晚跟人计较、人我是非,很难高寿。所以要提高我们的修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上六点,十八个字:立大志、读经典、跟名师、多临证、学国学、修道德。这十八个字,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够我们实践一辈子的。中医是相当了不起的一门学科,中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的医学,是以人为本的医学,是构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医学,是治未病的医学,是致中和的医学。中医实际上是一个无尽的宝藏,毛泽东当年就讲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我们要深入宝山,采集宝物,然后加工成宝石,来构建更加灿烂的光芒四射的宝库。
中域教育为你解答:成为好中医的18字锦囊一、立大志第一点,立大志。我认为要成才,首先要立大志。首先要明确学医的目的意义,即为什么要学医。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里,就讲得很明确,“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仲景把学医的目的给我们指出来了。“上以疗君亲之疾”,古代讲天地君亲师,“疗君亲之疾”,就是要忠孝。“下以救贫贱之厄”,对穷苦的百姓,我们就要仁爱。“中以保身长全”,就是我们学好医,一方面要利他,另一方面能够自利。“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也就是说要忠孝、仁爱、自利、利他。我们既然选择了学医这条道路,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一定要学好。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自序里说:“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现在有很多医源性疾病,即是“不死于病,反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容易,所以,学医必须立大志,“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我给每一届的学生上课时,都给他们讲这段话。吴鞠通自己深有体会,因为他的侄子是给庸医治死的,他还亲自经历了“癸丑岁(公元1793年)都下瘟疫大行,其死于世俗之手者,不可胜数”。所以,他在自序里写了这么一段话。当年孙中山有一次到浙江来,跟着他的还有胡汉民。胡突然患痢疾,病情严重,当时就请杭州的名医裘吉生治病,一副中药下去,就把胡汉民的病治好了。孙中山非常高兴,专门给裘吉生题词“救民疾苦”。所以我们要立大志,立大志干什么?立大志就是救民疾苦。而且,要立长志。立长志就是不能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要几十年如一日。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有文字记载有两千来年,我们如果把每一百年的医书浓缩成一年,来浏览一番,就得花二十年。所以学医是不容易的。民国时期,浙江海宁人王国维,是一个大学问家,他引用宋代柳永诗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学医是要我们将一辈子的心血付在里头,才能有所成就。所谓呕心沥血,绝不反悔。我有时写文章写到半夜,特别是到了后半夜,自己确实有一种心在滴血的感觉,是很辛苦的。所以苏东坡说了那么一句话,叫“学书费纸,学医费人”。学书法,不知要费多少纸,才能够成为一个书法家。所以叫“学书费纸”。“学医费人”即学医要消耗人的精神,消耗人的气血,也是相当苦的。所以学医一定要立大志,而且要立长志,要几十年如一日。二、读经典第二点,读经典。读经典谁都知道,但是要读得好不容易。一般我们知道的就是四大经典。四大经典是《内经》、《伤寒》、《金匮》、《温病》。《温病》一般是指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因为吴鞠通系统地继承了叶天士的学术思想。但也有一种说法,四大经典是《内经》、《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相当好的一本书,实际上跟《内经》基本上是同时代的,《神农本草经》托名神农,是当时有名的医药学家所写的。深入钻研《神农本草经》,确实能发现很多好的东西,但现在一般都把它疏忽了。这是四大经典。还有四小经典,就是《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濒湖脉学》。过去一般中医学徒出身的多学习四小经典,学徒来了以后,先学《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再学《汤头歌诀》、《濒湖脉学》。有一次,我跟长春中医药大学的著名老中医胡永盛教授交谈,他觉得过去学四小经典的人也蛮多的,因为是从小就学,一下子领会不了四大经典。四小经典是个童子功,要通读、精读。我跟我的学生说,你们最好这样学《内经》,今天念上一篇《上古天真论》,明天念一篇《四气调神大论》,后天再念一篇《阴阳离合论》,要反复地念,像念外语一样。为什么现在英语四级考、六级考,每天都要背呢?我们中医也是要背的,不背记不住,要反复地背,反复地吟诵。这才是童子功。我记得有一次与附属医院的陈意主任一起就餐,发现饭店的走廊上放了一些牡蛎,因为牡蛎肉可以吃,牡蛎壳没有用,但却可以入药,所以饭店就专门把牡蛎壳搜集起来。我看到牡蛎,就脱口而出:“牡蛎涩精而虚汗收”,这是《药性赋》里的一句话,没想到陈主任等我说完了,马上脱口而出:“知母止嗽而骨蒸退”。因为《药性赋》里是:“知母止嗽而骨蒸退,牡蛎涩精而虚汗收。”编得很精炼。这实际上也是中医的基本功。所以,我希望大家要好好地去背,背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变成有源头的活水。背来干什么?背来用于临床,这些经文到临床上能用得上去。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就是方剂,因为我一直是教《方剂学》的,我到浙江中医药大学已教了三十年的《方剂学》。方剂记不住,是很伤脑筋的。我自己就吃过这个亏。比如有一个病人需要用甘露消毒丹,甘露消毒丹是治湿温病的方,但我在写甘露消毒丹的时候,就有一两味药记不得了,当然我也不耻下问,问我身边的学生:“甘露消毒丹你看还有哪两味药啊?”所以这就叫平时的功力,因为有好多处方不常用。有好多处方,一年可能仅用一两次、两三次,但是要储存在你的脑海里。就像我们用电脑一样,这电脑也必须有文字储存进去,点击一下才会出来。我们如果不把中药、方剂、四大经典记在脑子里,平时不念,到用的时候怎么能出来呢?所以我经常问学生:“还有哪几味药?你看全不全。”比如说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用得比较多,但还有其他的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等。这几个方大部分药是差不多的,但也有几味药是完全不一样的,很难记住。我这个人不善背,但我觉得还必须要背。起码要记住方剂的组成,而且要记住为什么这样组成,也就是这个方剂的配伍意义,才能够针对病人的情况灵活加减、化裁。《内经》的条文我们学来干嘛?也是为了指导临床。我再给大家举两个例子,《内经》里有句条文:“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就是有一些发热病人,用了寒凉清热药后,还是发热,这个时候就要治他的阴分,是阴虚发热,而不是实热。第一个注解《内经》的是唐代的太医令王冰,王冰认为:“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了寒凉药物热退不下去,是由于津液不足造成的阴虚内热,当补肾水,通过补肾水来制约亢盛的孤阳。所以说学习《内经》是为了指导我们的临床。还有一句:“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有些寒凉的病证,用了热药,还是冷,这就要考虑是肾阳不足,即命门真火不足。所以王冰认为:“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益火之源就是益命门真阳。张景岳有一篇文章叫《大宝论》,就是专讲命门真阳的作用。学以致用,学经典是为了用,而且确实犹如有源头的活水,学多了以后,在临床上真的能用得上。三、跟名师第三,跟名师。这是非常重要的。叶天士曾经跟师17人,称为转益多师。转来转去,受益于多个老师。我是一个吃过很多苦的人,但是也应该说是一个幸运儿。我在20岁前后,跟过浙江嘉兴地区的几个名中医。其中一个叫张宗良,是嘉善人。张宗良在抗日战争以前就已经有声望了,他医术很高。还跟过一个叫余叔卿,嘉兴人,也是个名医。当时是偷偷摸摸地跟,为什么呢?因为“十年动乱”开始后,我没有书念了,这些医生也都被打成了牛鬼蛇神。我偷偷摸摸跟着他们,他们看病,我就坐在边上看看学学。在困难的年代里,余叔卿借给我几部医书,一部是《张幸青医案》。张幸青是清末无锡的名医,他一辈子曾带过40多个学生,是相当有名望的。余先生看我年纪虽小,但是很好学,就借给我,我认认真真地去读《张幸青医案》,然后把里边好的医案摘录下来。他又借我一本《南宗景中医内科全书》。南宗景是浙江温州永嘉人,也是个名医,后来在上海行医,专门写了一本《南宗景中医内科全书》,很厚的上下两本书,抗日战争爆发前在上海出版。余叔卿先生跟我说,他当时向上海邮购这部书,保存到现在。我看了这本书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当时我才20岁,在农村里行医,我治不好的病人,就请他们去找余先生,余先生治了以后,我再把余先生的方子拿来,好好地分析,为什么我治不好?我用的什么药?他用的什么药?为什么他用这种方子?从而向他学习辨证用药的关键。张宗良先生的医理很好,书法很好,是个书法家。有一年夏天,他开个处方叫益元散,就是六一散加朱砂。他问我:“为什么叫益元散才我还有点悟性,回答他:“清其暑热,即所以益其元气。”因为暑热耗气故也。张先生听了很高兴。当时这批老先生正在他们最受苦受难的时候,我去跟他们学习,从而建立了永恒的友谊。我27岁时,考到北京中医学院,即现在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北京中医学院的第一届中医研究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中医研究生。我幸运在哪里呢?因为当时北京中医学院确实是名家云集,他们来给我们讲课。任应秋先生是我国中医理论的大师,他给我们讲了半年的《黄帝内经·素问》,每个星期讲三次,每次整整3小时。《素问》不好讲,《素问》也不好学,有几个人能够真正通读过?刘渡舟先生是伤寒大师,教我们《伤寒论》,397条条文,就讲了半年。马雨人先生教我们《金匮》,也讲半年。教《温病》的是赵绍琴先生,赵老也讲了半年。《方剂学》呢,我是跟王绵之先生的,所以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这批先生,作为第一批中国历史上的中医教授,他们觉得很自豪、很高兴,他们要把自己的经验传授下去,所以真正是付了苦功了。而且当时研究生也招得少,北京中医学院1978年招了29个,所以这就是精英教育。我们中医的教育必须要精英教育。有的表面上看看都是中医,但实际上是不是真正了解了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未必见得。所以我们要加强中医基本功的学习。当时一些大家如北京的祝谌予,是施今墨的学生,上海的金寿山、湖北的李今庸、北京的赵锡武、关幼波,都来给我们讲学,传授他们的经验,包括用方的经验。比如李今庸就讲了十枣汤的用法。《伤寒论》里有十枣汤,《金匮》里也有十枣汤,是泄水的方剂,现在用于治疗胸水、腹水。十枣汤怎么个用法?它是三味药:甘遂、大戟、芫花,分别捣为散,然后用大枣十枚煎汤,煎汤以后再加入药末,要“平旦服”。“平旦”,就是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天刚亮时吃十枣汤。仲景的煎服法是有道理的。因为人与天地相应,早上人们的阳气升发,随着大自然天阳之气的振奋,在发挥药物作用的时候,正好是快到中午时分,把水邪驱逐出去。如果到了晚上,天已黑了,再吃苦寒泄水药,就不行,就会伤害阳气,不利于逐水。都说学过十枣汤,但会不会用?为什么这么用?其中是有道理的。往往有的时候听一些名家给我们讲解,就会豁然开朗。所以要转益多师,要想方设法地跟师。每个人那里学他个两三招,你跟五个人就有十几招了。要真正地继承他们的学术经验。四、多临证第四点,多临证。也就是多临床,中医叫临证。“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王叔和写了《脉经》,但是《脉经》读得滚瓜烂熟,不如在病人身上多号脉,故必须要多临证。临证不多,脉学参悟不透。中医辨证是望闻问切,我认为其中望诊、切诊是最重要的。“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而知之谓之巧”。说实在的,“一问头身二问汗”,你可以从头问到脚,但你不能乱问。病人有时候所说的症状,有好多是假象,不是真象。我们看病看得久了就知道了,有许多病人说得乱七八糟的,好多都是假象,甚至可能什么都不是真的。但是舌苔、脉象,它是真象。尤其脉是真象。病的本质在哪里,要通过辨证,特别是切脉是非常重要的,而现在把脉学都丢得差不多了。这个闻呢,是闻不到多少东西的。当然病比较严重,身上有些气味是能闻得到,但现在有些女病人化妆得挺好,香水抹得很多,还能闻到什么?所以望闻问切,主要就是一个望,就是一个切。通过望、通过切,基本上能了解病情的百分之六七十以上,然后再问上几句,就可以了。所以我认为一定要多临证,把我们中医的基本功,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做到比较纯熟。特别是脉学,这里我想多写几句。比如逍遥散证的病人来,往往病人左手的关脉是虚弦的,因为左关属于肝,而右手的关脉应该是缓而无力的,右关属于脾,病机是肝郁血虚脾弱,所以左关脉弦,而且弦而无力,是虚弦,主肝郁血虚。右关脉缓而无力,是脾弱的脉。而柴胡疏肝散证,应该是左关脉弦而有力。主肝气,是气机不能宣通,是实证,而且右关脾胃脉是比较有力的,是肝胃气滞。还有大柴胡汤证,此人左手的关脉,应该是弦而有力的,而右关胃脉也是实大的,按之有力。因为大柴胡汤证是肝胆气郁,是少阳证,但它又有阳明热结,所以右关脉实大、重按有力。在此情况下,才可以用泻下药,宜大柴胡汤。大柴胡汤里有枳壳、有大黄,即方中又配合了一个承气汤,是由小柴胡汤和小承气汤加减变化而成的一个方,所以要凭脉。没有出现相应的脉象,怎么可以随便用大柴胡汤呢?怎样才能学好脉学呢?首先要非常地心静,《素问》里专门有一篇《脉要精微论》,脉学是至精至微的学问,“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要号脉,首先心里要虚、要静。所谓虚就是不要带有任何成见,清净地、心无旁鹜地给患者号脉,千万不可聊天、说笑。所以国医大师何任先生,在给病人号脉时,是从来不说话的。名老中医魏长春,耳聋,就是靠号脉的。对于魏老,我是非常敬佩的。记得1974年的春节,即35年前,那时候我在乡下做医生。因为仰慕魏老的临床功力,我到杭州浙江省中医院来,想偷学一下本领,站在他边上,跟他聊几句,学一点。但是我来了以后,见魏老很忙,再说他耳聋,也没办法跟他交流。但是我看他就是靠号脉,号了脉就开处方,病案写得很清楚。这个时候,我正好看到他边上有个桌子,他的一位学生在钢版腊纸上刻一篇文章,题目叫《诊脉须识常与变》。我灵机一动,回到乡下就给魏老写了一封信。我说:“尊敬的魏老,我想来向您学习,但是我来杭州看您的门诊病人很多,我也没法插话,但是我看到您有一篇文章,您的弟子在刻印,是不是能把您这篇文章让我学学。”魏老确实很好,过了没几天,就把他这篇文章寄来了。我拿到文章,高兴得不得了。这篇文章,因为刻印时有个别字刻错了,魏老用红笔将错字都一一作了更正。这篇文章共一万五千字。我在乡下好好地研究了这篇文章。后来我到北京求学,把它当宝贝一样带到北京。1980年底,我到浙江中医学院工作,又带到了杭州。几年前,我碰到了魏老的儿子魏睦森,我说:“魏主任,您的老爸有一篇文章在我这里,据我了解,这篇文章没有公开发表过,我想把它整理出来发表。”为什么呢?因为文章的发表,一般两个版面就很了不起了。两页就是三千字。而这篇文章有一万五千字,杂志上没法发表。魏主任说:“好的,你整理吧。”我把这篇文章里大段引用《濒湖脉学》的内容删去,保存最精华的部分一万字左右,分两期在《浙江中医学院学报》上发表了。我自己的感悟:因为十指是连心的,我给病人号脉,心到则意到,意到则气到。实际上就是与病人气的交流,捕捉他生命的信息。临证确实是要有功底的,没有功底不行。去年二月份,有一位干部,病起的时候是个外感。当时就请我给他看,我就用了一个桑菊饮,再加了清热的银花之类。我是中午去看的,当天下午他来不及吃中药。到了傍晚,体温升得很高,而且大汗淋漓,被送到浙江医院。第二天,他的秘书又打来电话,说是希望再给他看看。我再到浙江医院去,根据辨证,他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还有脉洪大。这就是四大证。四大证就应用白虎汤。我们用中医的理论,认为四大证就是阳明经热证,白虎汤:即用石膏、知母、甘草,再加了天花粉、芦根、茅根、银花,就这么几味药。用三副药,烧退汗止,出院了。所以中医离不开辨证,辨证论治,法无定法。有法,但是没有定法,因为病是变化着的,是早晚可以改变的,所以应该是法无定法。早上是一个桑菊饮证,可能到了晚上,就变成了白虎汤证。五、学国学第五点,学国学。我认为中医就是要学国学。什么叫国学?国学就是我国固有的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所在。固有的文化就是中国传统的文史哲,包括儒释道。比如说儒家,那就是孔子、孟子。孔子是了不起的。孔夫子的话,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多好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朋友的到来,就应是一种很和善的、很高兴、很偷悦的感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而且经常温习它,也是很高兴的。孔老夫子要我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些都是做人的道理,做学问的道理。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老子的《道德经》也是很了不起的。老子的《道德经》就讲“道法自然”,还讲到“治大国,如烹小鲜”。我们知道烧一条小鱼,将小鱼放在锅里,是不能随便翻的。随便翻,这条小鱼就碎了。这些都是大智慧。中医就要学传统文化,乃至于仁人志士的文章、诗词、歌赋,来汲取精神食粮。比如说我们读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比如我们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这个范仲淹,他提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因为良相是治国的,良医是治人的。实际上治国、治人的道理是相通的。包括一些小说,比如说《红楼梦》、《西游记》,里面也有很多中医的病案、方剂的记载,特别是《红楼梦》里记载的一些病例,真的很好。因为当时贾府请一些太医来看病,太医开的病案、处方非常好,可以给我们以启迪。古代还有一部《颜氏家训》,《颜氏家训》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对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所以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怎样才能做到气自华,必须要饱学。所以我们并不是光学医、光学药、光学方。真正有学问的医生,他们必然饱读诗书。我看杨继荪先生,书法很好,画也很好。杨老是附属医院的老院长。但现在这样的人实在太少。《颜氏家训》是部古老的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对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我的看法,古人就是说你要不断地学习,要终身教育。六、修道德第六点,修道德。怎样做一个好的医生,修道德是很重要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要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这三点是必须要的。但我觉得,仅这三点是不够的,所以我说第一点是立大志,然后才是读经典、跟名师、多临证,然后就是学国学、修道德。这样才是真正的大医。所谓修道德,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里讲到要向白求恩学习,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很有幸,曾得到岳美中先生的指点。我考研究生的时候,指导老师填的是岳美中,但是很遗憾,等我收到了北京中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岳美中就中风了,所以岳美中没有亲自带我看病。岳美中是诚心想带我的,复试时我到北京西苑医院。岳美中说:“我非常欢迎你来,今后我们可以一起去看病。”等我接到录取通知书到了北京,出了火车站,我就问岳老现在身体怎么样。接站的老师说岳老已经中风了。所以我没能跟岳老,但我始终把岳老作为我的恩师。我到北京后,星期天常到医院里去伺候岳老。有时候他身体好,会跟我讲一些做人的道理、讲一些用药用方的经验、讲一些诗词。我也很有心,去看他以后,回到北京中医学院,就把他跟我讲的话都记下来。在北京期间,我看望岳老四十多次,我把他讲的话都记了下来。他曾经跟我说过那么几副对联,我觉得对我很有教育。记得我到北京复试,曾经到过岳老家里,客厅里有副对联,上联是“治心何日能忘我”,要治理自己的心,到了哪一天能够到达忘我的境界。下联是“操术随时可误人”,就是我们做医生的,操着这个医术,随时是会误人的。只有通过治理自己的心,使得自己的心地能够非常的清净,能够到达忘我的境界,做医生才不至于误人。所以叫“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时可误人”。这是岳老自撰的一副对联。有一次,岳老躺在病床上,看到我来了,很高兴,笑着说:“你们南方竹子很多吧?”我说:“是,南方的竹子多。”随后他说了:“未出土前先有节,待参天后仍虚心。”竹子,还未出土之前就先有了节,等到竹高参天,但中间还是空的。我说:“老师啊,你这个话就是教育我们做人要有节气。一个人在他没有发达的时候,要有志向、有节气,等到有朝一日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仍然要胸怀宽广。”还有一次我去看岳老,他跟我说:“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岳老认为是大英雄能保持自己的本色。现在某些人往往不能保持本色,真真假假。所以岳老说:“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不管你的地位改变了,不管你处在什么情况下,你始终要保持本色。是真正的名士自然是风流的。金子始终是会发光的。所以岳老经常在熏陶我、在教育我。所以我说我是受过很多苦的人,但是我又是幸运儿。得到名师的指点,他们的每一句话可以使我受用无穷。有一次他教我“业进德进”,就是事业要进步,道德也要进步。还有一次我去看岳老,他躺在病床上,睡着了,醒来睁开眼睛,岳老说:“我想给你取个字,你叫连建伟。我取个字给你,叫乾乾。”我不懂,说:“怎么叫乾乾呢?”岳老说:“《周易》的第一个卦是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终日乾乾,夕惕若,天体是永远不停地在运行,君子自强不息,到了晚上还不歇气,所以叫乾乾。”我的老师,是真正关心我,真正使我们能够成才。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叫“小成靠智,大成靠德”,小的成就可以靠智慧,大的成就是靠道德的。孔夫子是“大成至圣先师”,所以他能传下来。我们要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叫“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勿为”。“知足”,是在生活上要知足,“知不足”,就是在事业上,在搞学问上知不足。“有为有勿为”,要有所作为,必须要有所放弃。特别是对身外之物,对名利要看淡。“利要天下利,名要身后名”,活着人家说你怎么怎么好并不见得是真好,死了以后人家说你好才是真的好。利不是为了一己的私利,而是为了天下的利益,为了老百姓的利益。所以有些东西要看得开,放得下。下面我再讲个叶熙春的故事。叶熙春,是真正的名中医,余杭人。叶熙春解放前在上海行医,病人很多。但是上海当地有一批黑社会流氓,说你这个方子必须要让病人拿到某个药店去配药,然后药店里会给你好处,你如果不答应,就要找你麻烦。叶熙春很硬,你们要威胁我,我就不在上海呆了,我回杭州。叶熙春回杭州以后,为老百姓看病,疗效很好。解放以后,党和人民也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任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1956年秋,黄炎培先生写了一首诗,最后一句就是“家家争诵叶熙春”,叶熙春就是搞学问的,就是为老百姓看病的。他把钱财看破了,放下了。再看看现在,有些方子,君臣无序,杂乱无章。一个方子四十多味药也在开,三十多味药的屡见不鲜。还有的在每个方子里头都用贵重药物,如铁皮石斛、炮山甲等,我心里很沉重。这些医生也总结不出真经验,成不了医学家。因为他这个处方没法用,他没法进行理论上的解释。杭州河坊街上有个很小的药店保和堂,店门两边挂有一副对联:“但愿世上人无病,无妨架上药生尘”。胡庆余堂的店训是“戒欺”,不能欺骗人,丸散膏丹,到底是什么药做的,谁都不知道。因为药研碎了,分辨不出来。但是“修合有天知”。所以我说古代药店老板都要讲良心,很值得深思。因为社会上毕竟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得病的人,贫病交迫。所以我们要用较少的钱治愈较重的病,这才是高明的中医。说实在的,真正好的医生是不讲钱的。裘法祖是西医的元老,解放前在德国学医,解放后任同济医学院院长,一直是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他活到90多岁,我去北京开会,曾多次遇到过他,他跟我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四大,指人的身体,人的身体是空的,但精神是永恒的。浙江大学医学院的陆琦先生今年90岁,医术高超。陆琦先生学者风度,非常儒雅。他亲口跟我说“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态最为重要”。没有好的心态就不可能高寿,高寿者基本上都是道德修养较高的人。一般都不太跟人计较。如果一天到晚跟人计较、人我是非,很难高寿。所以要提高我们的修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上六点,十八个字:立大志、读经典、跟名师、多临证、学国学、修道德。这十八个字,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够我们实践一辈子的。中医是相当了不起的一门学科,中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的医学,是以人为本的医学,是构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医学,是治未病的医学,是致中和的医学。中医实际上是一个无尽的宝藏,毛泽东当年就讲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我们要深入宝山,采集宝物,然后加工成宝石,来构建更加灿烂的光芒四射的宝库。无论是定位还是总体实力,还得是中医学院(即现在的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第一,其余两家各有分说,不好评判。
中域教育为你解答:成为好中医的18字锦囊一、立大志第一点,立大志。我认为要成才,首先要立大志。首先要明确学医的目的意义,即为什么要学医。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里,就讲得很明确,“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仲景把学医的目的给我们指出来了。“上以疗君亲之疾”,古代讲天地君亲师,“疗君亲之疾”,就是要忠孝。“下以救贫贱之厄”,对穷苦的百姓,我们就要仁爱。“中以保身长全”,就是我们学好医,一方面要利他,另一方面能够自利。“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也就是说要忠孝、仁爱、自利、利他。我们既然选择了学医这条道路,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一定要学好。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自序里说:“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现在有很多医源性疾病,即是“不死于病,反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容易,所以,学医必须立大志,“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我给每一届的学生上课时,都给他们讲这段话。吴鞠通自己深有体会,因为他的侄子是给庸医治死的,他还亲自经历了“癸丑岁(公元1793年)都下瘟疫大行,其死于世俗之手者,不可胜数”。所以,他在自序里写了这么一段话。当年孙中山有一次到浙江来,跟着他的还有胡汉民。胡突然患痢疾,病情严重,当时就请杭州的名医裘吉生治病,一副中药下去,就把胡汉民的病治好了。孙中山非常高兴,专门给裘吉生题词“救民疾苦”。所以我们要立大志,立大志干什么?立大志就是救民疾苦。而且,要立长志。立长志就是不能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要几十年如一日。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有文字记载有两千来年,我们如果把每一百年的医书浓缩成一年,来浏览一番,就得花二十年。所以学医是不容易的。民国时期,浙江海宁人王国维,是一个大学问家,他引用宋代柳永诗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学医是要我们将一辈子的心血付在里头,才能有所成就。所谓呕心沥血,绝不反悔。我有时写文章写到半夜,特别是到了后半夜,自己确实有一种心在滴血的感觉,是很辛苦的。所以苏东坡说了那么一句话,叫“学书费纸,学医费人”。学书法,不知要费多少纸,才能够成为一个书法家。所以叫“学书费纸”。“学医费人”即学医要消耗人的精神,消耗人的气血,也是相当苦的。所以学医一定要立大志,而且要立长志,要几十年如一日。二、读经典第二点,读经典。读经典谁都知道,但是要读得好不容易。一般我们知道的就是四大经典。四大经典是《内经》、《伤寒》、《金匮》、《温病》。《温病》一般是指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因为吴鞠通系统地继承了叶天士的学术思想。但也有一种说法,四大经典是《内经》、《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相当好的一本书,实际上跟《内经》基本上是同时代的,《神农本草经》托名神农,是当时有名的医药学家所写的。深入钻研《神农本草经》,确实能发现很多好的东西,但现在一般都把它疏忽了。这是四大经典。还有四小经典,就是《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濒湖脉学》。过去一般中医学徒出身的多学习四小经典,学徒来了以后,先学《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再学《汤头歌诀》、《濒湖脉学》。有一次,我跟长春中医药大学的著名老中医胡永盛教授交谈,他觉得过去学四小经典的人也蛮多的,因为是从小就学,一下子领会不了四大经典。四小经典是个童子功,要通读、精读。我跟我的学生说,你们最好这样学《内经》,今天念上一篇《上古天真论》,明天念一篇《四气调神大论》,后天再念一篇《阴阳离合论》,要反复地念,像念外语一样。为什么现在英语四级考、六级考,每天都要背呢?我们中医也是要背的,不背记不住,要反复地背,反复地吟诵。这才是童子功。我记得有一次与附属医院的陈意主任一起就餐,发现饭店的走廊上放了一些牡蛎,因为牡蛎肉可以吃,牡蛎壳没有用,但却可以入药,所以饭店就专门把牡蛎壳搜集起来。我看到牡蛎,就脱口而出:“牡蛎涩精而虚汗收”,这是《药性赋》里的一句话,没想到陈主任等我说完了,马上脱口而出:“知母止嗽而骨蒸退”。因为《药性赋》里是:“知母止嗽而骨蒸退,牡蛎涩精而虚汗收。”编得很精炼。这实际上也是中医的基本功。所以,我希望大家要好好地去背,背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变成有源头的活水。背来干什么?背来用于临床,这些经文到临床上能用得上去。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就是方剂,因为我一直是教《方剂学》的,我到浙江中医药大学已教了三十年的《方剂学》。方剂记不住,是很伤脑筋的。我自己就吃过这个亏。比如有一个病人需要用甘露消毒丹,甘露消毒丹是治湿温病的方,但我在写甘露消毒丹的时候,就有一两味药记不得了,当然我也不耻下问,问我身边的学生:“甘露消毒丹你看还有哪两味药啊?”所以这就叫平时的功力,因为有好多处方不常用。有好多处方,一年可能仅用一两次、两三次,但是要储存在你的脑海里。就像我们用电脑一样,这电脑也必须有文字储存进去,点击一下才会出来。我们如果不把中药、方剂、四大经典记在脑子里,平时不念,到用的时候怎么能出来呢?所以我经常问学生:“还有哪几味药?你看全不全。”比如说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用得比较多,但还有其他的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等。这几个方大部分药是差不多的,但也有几味药是完全不一样的,很难记住。我这个人不善背,但我觉得还必须要背。起码要记住方剂的组成,而且要记住为什么这样组成,也就是这个方剂的配伍意义,才能够针对病人的情况灵活加减、化裁。《内经》的条文我们学来干嘛?也是为了指导临床。我再给大家举两个例子,《内经》里有句条文:“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就是有一些发热病人,用了寒凉清热药后,还是发热,这个时候就要治他的阴分,是阴虚发热,而不是实热。第一个注解《内经》的是唐代的太医令王冰,王冰认为:“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了寒凉药物热退不下去,是由于津液不足造成的阴虚内热,当补肾水,通过补肾水来制约亢盛的孤阳。所以说学习《内经》是为了指导我们的临床。还有一句:“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有些寒凉的病证,用了热药,还是冷,这就要考虑是肾阳不足,即命门真火不足。所以王冰认为:“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益火之源就是益命门真阳。张景岳有一篇文章叫《大宝论》,就是专讲命门真阳的作用。学以致用,学经典是为了用,而且确实犹如有源头的活水,学多了以后,在临床上真的能用得上。三、跟名师第三,跟名师。这是非常重要的。叶天士曾经跟师17人,称为转益多师。转来转去,受益于多个老师。我是一个吃过很多苦的人,但是也应该说是一个幸运儿。我在20岁前后,跟过浙江嘉兴地区的几个名中医。其中一个叫张宗良,是嘉善人。张宗良在抗日战争以前就已经有声望了,他医术很高。还跟过一个叫余叔卿,嘉兴人,也是个名医。当时是偷偷摸摸地跟,为什么呢?因为“十年动乱”开始后,我没有书念了,这些医生也都被打成了牛鬼蛇神。我偷偷摸摸跟着他们,他们看病,我就坐在边上看看学学。在困难的年代里,余叔卿借给我几部医书,一部是《张幸青医案》。张幸青是清末无锡的名医,他一辈子曾带过40多个学生,是相当有名望的。余先生看我年纪虽小,但是很好学,就借给我,我认认真真地去读《张幸青医案》,然后把里边好的医案摘录下来。他又借我一本《南宗景中医内科全书》。南宗景是浙江温州永嘉人,也是个名医,后来在上海行医,专门写了一本《南宗景中医内科全书》,很厚的上下两本书,抗日战争爆发前在上海出版。余叔卿先生跟我说,他当时向上海邮购这部书,保存到现在。我看了这本书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当时我才20岁,在农村里行医,我治不好的病人,就请他们去找余先生,余先生治了以后,我再把余先生的方子拿来,好好地分析,为什么我治不好?我用的什么药?他用的什么药?为什么他用这种方子?从而向他学习辨证用药的关键。张宗良先生的医理很好,书法很好,是个书法家。有一年夏天,他开个处方叫益元散,就是六一散加朱砂。他问我:“为什么叫益元散才我还有点悟性,回答他:“清其暑热,即所以益其元气。”因为暑热耗气故也。张先生听了很高兴。当时这批老先生正在他们最受苦受难的时候,我去跟他们学习,从而建立了永恒的友谊。我27岁时,考到北京中医学院,即现在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北京中医学院的第一届中医研究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中医研究生。我幸运在哪里呢?因为当时北京中医学院确实是名家云集,他们来给我们讲课。任应秋先生是我国中医理论的大师,他给我们讲了半年的《黄帝内经·素问》,每个星期讲三次,每次整整3小时。《素问》不好讲,《素问》也不好学,有几个人能够真正通读过?刘渡舟先生是伤寒大师,教我们《伤寒论》,397条条文,就讲了半年。马雨人先生教我们《金匮》,也讲半年。教《温病》的是赵绍琴先生,赵老也讲了半年。《方剂学》呢,我是跟王绵之先生的,所以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这批先生,作为第一批中国历史上的中医教授,他们觉得很自豪、很高兴,他们要把自己的经验传授下去,所以真正是付了苦功了。而且当时研究生也招得少,北京中医学院1978年招了29个,所以这就是精英教育。我们中医的教育必须要精英教育。有的表面上看看都是中医,但实际上是不是真正了解了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未必见得。所以我们要加强中医基本功的学习。当时一些大家如北京的祝谌予,是施今墨的学生,上海的金寿山、湖北的李今庸、北京的赵锡武、关幼波,都来给我们讲学,传授他们的经验,包括用方的经验。比如李今庸就讲了十枣汤的用法。《伤寒论》里有十枣汤,《金匮》里也有十枣汤,是泄水的方剂,现在用于治疗胸水、腹水。十枣汤怎么个用法?它是三味药:甘遂、大戟、芫花,分别捣为散,然后用大枣十枚煎汤,煎汤以后再加入药末,要“平旦服”。“平旦”,就是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天刚亮时吃十枣汤。仲景的煎服法是有道理的。因为人与天地相应,早上人们的阳气升发,随着大自然天阳之气的振奋,在发挥药物作用的时候,正好是快到中午时分,把水邪驱逐出去。如果到了晚上,天已黑了,再吃苦寒泄水药,就不行,就会伤害阳气,不利于逐水。都说学过十枣汤,但会不会用?为什么这么用?其中是有道理的。往往有的时候听一些名家给我们讲解,就会豁然开朗。所以要转益多师,要想方设法地跟师。每个人那里学他个两三招,你跟五个人就有十几招了。要真正地继承他们的学术经验。四、多临证第四点,多临证。也就是多临床,中医叫临证。“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王叔和写了《脉经》,但是《脉经》读得滚瓜烂熟,不如在病人身上多号脉,故必须要多临证。临证不多,脉学参悟不透。中医辨证是望闻问切,我认为其中望诊、切诊是最重要的。“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而知之谓之巧”。说实在的,“一问头身二问汗”,你可以从头问到脚,但你不能乱问。病人有时候所说的症状,有好多是假象,不是真象。我们看病看得久了就知道了,有许多病人说得乱七八糟的,好多都是假象,甚至可能什么都不是真的。但是舌苔、脉象,它是真象。尤其脉是真象。病的本质在哪里,要通过辨证,特别是切脉是非常重要的,而现在把脉学都丢得差不多了。这个闻呢,是闻不到多少东西的。当然病比较严重,身上有些气味是能闻得到,但现在有些女病人化妆得挺好,香水抹得很多,还能闻到什么?所以望闻问切,主要就是一个望,就是一个切。通过望、通过切,基本上能了解病情的百分之六七十以上,然后再问上几句,就可以了。所以我认为一定要多临证,把我们中医的基本功,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做到比较纯熟。特别是脉学,这里我想多写几句。比如逍遥散证的病人来,往往病人左手的关脉是虚弦的,因为左关属于肝,而右手的关脉应该是缓而无力的,右关属于脾,病机是肝郁血虚脾弱,所以左关脉弦,而且弦而无力,是虚弦,主肝郁血虚。右关脉缓而无力,是脾弱的脉。而柴胡疏肝散证,应该是左关脉弦而有力。主肝气,是气机不能宣通,是实证,而且右关脾胃脉是比较有力的,是肝胃气滞。还有大柴胡汤证,此人左手的关脉,应该是弦而有力的,而右关胃脉也是实大的,按之有力。因为大柴胡汤证是肝胆气郁,是少阳证,但它又有阳明热结,所以右关脉实大、重按有力。在此情况下,才可以用泻下药,宜大柴胡汤。大柴胡汤里有枳壳、有大黄,即方中又配合了一个承气汤,是由小柴胡汤和小承气汤加减变化而成的一个方,所以要凭脉。没有出现相应的脉象,怎么可以随便用大柴胡汤呢?怎样才能学好脉学呢?首先要非常地心静,《素问》里专门有一篇《脉要精微论》,脉学是至精至微的学问,“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要号脉,首先心里要虚、要静。所谓虚就是不要带有任何成见,清净地、心无旁鹜地给患者号脉,千万不可聊天、说笑。所以国医大师何任先生,在给病人号脉时,是从来不说话的。名老中医魏长春,耳聋,就是靠号脉的。对于魏老,我是非常敬佩的。记得1974年的春节,即35年前,那时候我在乡下做医生。因为仰慕魏老的临床功力,我到杭州浙江省中医院来,想偷学一下本领,站在他边上,跟他聊几句,学一点。但是我来了以后,见魏老很忙,再说他耳聋,也没办法跟他交流。但是我看他就是靠号脉,号了脉就开处方,病案写得很清楚。这个时候,我正好看到他边上有个桌子,他的一位学生在钢版腊纸上刻一篇文章,题目叫《诊脉须识常与变》。我灵机一动,回到乡下就给魏老写了一封信。我说:“尊敬的魏老,我想来向您学习,但是我来杭州看您的门诊病人很多,我也没法插话,但是我看到您有一篇文章,您的弟子在刻印,是不是能把您这篇文章让我学学。”魏老确实很好,过了没几天,就把他这篇文章寄来了。我拿到文章,高兴得不得了。这篇文章,因为刻印时有个别字刻错了,魏老用红笔将错字都一一作了更正。这篇文章共一万五千字。我在乡下好好地研究了这篇文章。后来我到北京求学,把它当宝贝一样带到北京。1980年底,我到浙江中医学院工作,又带到了杭州。几年前,我碰到了魏老的儿子魏睦森,我说:“魏主任,您的老爸有一篇文章在我这里,据我了解,这篇文章没有公开发表过,我想把它整理出来发表。”为什么呢?因为文章的发表,一般两个版面就很了不起了。两页就是三千字。而这篇文章有一万五千字,杂志上没法发表。魏主任说:“好的,你整理吧。”我把这篇文章里大段引用《濒湖脉学》的内容删去,保存最精华的部分一万字左右,分两期在《浙江中医学院学报》上发表了。我自己的感悟:因为十指是连心的,我给病人号脉,心到则意到,意到则气到。实际上就是与病人气的交流,捕捉他生命的信息。临证确实是要有功底的,没有功底不行。去年二月份,有一位干部,病起的时候是个外感。当时就请我给他看,我就用了一个桑菊饮,再加了清热的银花之类。我是中午去看的,当天下午他来不及吃中药。到了傍晚,体温升得很高,而且大汗淋漓,被送到浙江医院。第二天,他的秘书又打来电话,说是希望再给他看看。我再到浙江医院去,根据辨证,他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还有脉洪大。这就是四大证。四大证就应用白虎汤。我们用中医的理论,认为四大证就是阳明经热证,白虎汤:即用石膏、知母、甘草,再加了天花粉、芦根、茅根、银花,就这么几味药。用三副药,烧退汗止,出院了。所以中医离不开辨证,辨证论治,法无定法。有法,但是没有定法,因为病是变化着的,是早晚可以改变的,所以应该是法无定法。早上是一个桑菊饮证,可能到了晚上,就变成了白虎汤证。五、学国学第五点,学国学。我认为中医就是要学国学。什么叫国学?国学就是我国固有的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所在。固有的文化就是中国传统的文史哲,包括儒释道。比如说儒家,那就是孔子、孟子。孔子是了不起的。孔夫子的话,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多好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朋友的到来,就应是一种很和善的、很高兴、很偷悦的感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而且经常温习它,也是很高兴的。孔老夫子要我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些都是做人的道理,做学问的道理。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老子的《道德经》也是很了不起的。老子的《道德经》就讲“道法自然”,还讲到“治大国,如烹小鲜”。我们知道烧一条小鱼,将小鱼放在锅里,是不能随便翻的。随便翻,这条小鱼就碎了。这些都是大智慧。中医就要学传统文化,乃至于仁人志士的文章、诗词、歌赋,来汲取精神食粮。比如说我们读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比如我们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这个范仲淹,他提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因为良相是治国的,良医是治人的。实际上治国、治人的道理是相通的。包括一些小说,比如说《红楼梦》、《西游记》,里面也有很多中医的病案、方剂的记载,特别是《红楼梦》里记载的一些病例,真的很好。因为当时贾府请一些太医来看病,太医开的病案、处方非常好,可以给我们以启迪。古代还有一部《颜氏家训》,《颜氏家训》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对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所以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怎样才能做到气自华,必须要饱学。所以我们并不是光学医、光学药、光学方。真正有学问的医生,他们必然饱读诗书。我看杨继荪先生,书法很好,画也很好。杨老是附属医院的老院长。但现在这样的人实在太少。《颜氏家训》是部古老的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对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我的看法,古人就是说你要不断地学习,要终身教育。六、修道德第六点,修道德。怎样做一个好的医生,修道德是很重要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要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这三点是必须要的。但我觉得,仅这三点是不够的,所以我说第一点是立大志,然后才是读经典、跟名师、多临证,然后就是学国学、修道德。这样才是真正的大医。所谓修道德,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里讲到要向白求恩学习,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很有幸,曾得到岳美中先生的指点。我考研究生的时候,指导老师填的是岳美中,但是很遗憾,等我收到了北京中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岳美中就中风了,所以岳美中没有亲自带我看病。岳美中是诚心想带我的,复试时我到北京西苑医院。岳美中说:“我非常欢迎你来,今后我们可以一起去看病。”等我接到录取通知书到了北京,出了火车站,我就问岳老现在身体怎么样。接站的老师说岳老已经中风了。所以我没能跟岳老,但我始终把岳老作为我的恩师。我到北京后,星期天常到医院里去伺候岳老。有时候他身体好,会跟我讲一些做人的道理、讲一些用药用方的经验、讲一些诗词。我也很有心,去看他以后,回到北京中医学院,就把他跟我讲的话都记下来。在北京期间,我看望岳老四十多次,我把他讲的话都记了下来。他曾经跟我说过那么几副对联,我觉得对我很有教育。记得我到北京复试,曾经到过岳老家里,客厅里有副对联,上联是“治心何日能忘我”,要治理自己的心,到了哪一天能够到达忘我的境界。下联是“操术随时可误人”,就是我们做医生的,操着这个医术,随时是会误人的。只有通过治理自己的心,使得自己的心地能够非常的清净,能够到达忘我的境界,做医生才不至于误人。所以叫“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时可误人”。这是岳老自撰的一副对联。有一次,岳老躺在病床上,看到我来了,很高兴,笑着说:“你们南方竹子很多吧?”我说:“是,南方的竹子多。”随后他说了:“未出土前先有节,待参天后仍虚心。”竹子,还未出土之前就先有了节,等到竹高参天,但中间还是空的。我说:“老师啊,你这个话就是教育我们做人要有节气。一个人在他没有发达的时候,要有志向、有节气,等到有朝一日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仍然要胸怀宽广。”还有一次我去看岳老,他跟我说:“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岳老认为是大英雄能保持自己的本色。现在某些人往往不能保持本色,真真假假。所以岳老说:“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不管你的地位改变了,不管你处在什么情况下,你始终要保持本色。是真正的名士自然是风流的。金子始终是会发光的。所以岳老经常在熏陶我、在教育我。所以我说我是受过很多苦的人,但是我又是幸运儿。得到名师的指点,他们的每一句话可以使我受用无穷。有一次他教我“业进德进”,就是事业要进步,道德也要进步。还有一次我去看岳老,他躺在病床上,睡着了,醒来睁开眼睛,岳老说:“我想给你取个字,你叫连建伟。我取个字给你,叫乾乾。”我不懂,说:“怎么叫乾乾呢?”岳老说:“《周易》的第一个卦是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终日乾乾,夕惕若,天体是永远不停地在运行,君子自强不息,到了晚上还不歇气,所以叫乾乾。”我的老师,是真正关心我,真正使我们能够成才。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叫“小成靠智,大成靠德”,小的成就可以靠智慧,大的成就是靠道德的。孔夫子是“大成至圣先师”,所以他能传下来。我们要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叫“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勿为”。“知足”,是在生活上要知足,“知不足”,就是在事业上,在搞学问上知不足。“有为有勿为”,要有所作为,必须要有所放弃。特别是对身外之物,对名利要看淡。“利要天下利,名要身后名”,活着人家说你怎么怎么好并不见得是真好,死了以后人家说你好才是真的好。利不是为了一己的私利,而是为了天下的利益,为了老百姓的利益。所以有些东西要看得开,放得下。下面我再讲个叶熙春的故事。叶熙春,是真正的名中医,余杭人。叶熙春解放前在上海行医,病人很多。但是上海当地有一批黑社会流氓,说你这个方子必须要让病人拿到某个药店去配药,然后药店里会给你好处,你如果不答应,就要找你麻烦。叶熙春很硬,你们要威胁我,我就不在上海呆了,我回杭州。叶熙春回杭州以后,为老百姓看病,疗效很好。解放以后,党和人民也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任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1956年秋,黄炎培先生写了一首诗,最后一句就是“家家争诵叶熙春”,叶熙春就是搞学问的,就是为老百姓看病的。他把钱财看破了,放下了。再看看现在,有些方子,君臣无序,杂乱无章。一个方子四十多味药也在开,三十多味药的屡见不鲜。还有的在每个方子里头都用贵重药物,如铁皮石斛、炮山甲等,我心里很沉重。这些医生也总结不出真经验,成不了医学家。因为他这个处方没法用,他没法进行理论上的解释。杭州河坊街上有个很小的药店保和堂,店门两边挂有一副对联:“但愿世上人无病,无妨架上药生尘”。胡庆余堂的店训是“戒欺”,不能欺骗人,丸散膏丹,到底是什么药做的,谁都不知道。因为药研碎了,分辨不出来。但是“修合有天知”。所以我说古代药店老板都要讲良心,很值得深思。因为社会上毕竟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得病的人,贫病交迫。所以我们要用较少的钱治愈较重的病,这才是高明的中医。说实在的,真正好的医生是不讲钱的。裘法祖是西医的元老,解放前在德国学医,解放后任同济医学院院长,一直是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他活到90多岁,我去北京开会,曾多次遇到过他,他跟我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四大,指人的身体,人的身体是空的,但精神是永恒的。浙江大学医学院的陆琦先生今年90岁,医术高超。陆琦先生学者风度,非常儒雅。他亲口跟我说“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态最为重要”。没有好的心态就不可能高寿,高寿者基本上都是道德修养较高的人。一般都不太跟人计较。如果一天到晚跟人计较、人我是非,很难高寿。所以要提高我们的修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上六点,十八个字:立大志、读经典、跟名师、多临证、学国学、修道德。这十八个字,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够我们实践一辈子的。中医是相当了不起的一门学科,中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的医学,是以人为本的医学,是构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医学,是治未病的医学,是致中和的医学。中医实际上是一个无尽的宝藏,毛泽东当年就讲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我们要深入宝山,采集宝物,然后加工成宝石,来构建更加灿烂的光芒四射的宝库。无论是定位还是总体实力,还得是中医学院(即现在的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第一,其余两家各有分说,不好评判。中医药大学小五
中域教育为你解答:成为好中医的18字锦囊一、立大志第一点,立大志。我认为要成才,首先要立大志。首先要明确学医的目的意义,即为什么要学医。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里,就讲得很明确,“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仲景把学医的目的给我们指出来了。“上以疗君亲之疾”,古代讲天地君亲师,“疗君亲之疾”,就是要忠孝。“下以救贫贱之厄”,对穷苦的百姓,我们就要仁爱。“中以保身长全”,就是我们学好医,一方面要利他,另一方面能够自利。“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也就是说要忠孝、仁爱、自利、利他。我们既然选择了学医这条道路,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一定要学好。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自序里说:“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现在有很多医源性疾病,即是“不死于病,反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容易,所以,学医必须立大志,“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我给每一届的学生上课时,都给他们讲这段话。吴鞠通自己深有体会,因为他的侄子是给庸医治死的,他还亲自经历了“癸丑岁(公元1793年)都下瘟疫大行,其死于世俗之手者,不可胜数”。所以,他在自序里写了这么一段话。当年孙中山有一次到浙江来,跟着他的还有胡汉民。胡突然患痢疾,病情严重,当时就请杭州的名医裘吉生治病,一副中药下去,就把胡汉民的病治好了。孙中山非常高兴,专门给裘吉生题词“救民疾苦”。所以我们要立大志,立大志干什么?立大志就是救民疾苦。而且,要立长志。立长志就是不能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要几十年如一日。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有文字记载有两千来年,我们如果把每一百年的医书浓缩成一年,来浏览一番,就得花二十年。所以学医是不容易的。民国时期,浙江海宁人王国维,是一个大学问家,他引用宋代柳永诗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学医是要我们将一辈子的心血付在里头,才能有所成就。所谓呕心沥血,绝不反悔。我有时写文章写到半夜,特别是到了后半夜,自己确实有一种心在滴血的感觉,是很辛苦的。所以苏东坡说了那么一句话,叫“学书费纸,学医费人”。学书法,不知要费多少纸,才能够成为一个书法家。所以叫“学书费纸”。“学医费人”即学医要消耗人的精神,消耗人的气血,也是相当苦的。所以学医一定要立大志,而且要立长志,要几十年如一日。二、读经典第二点,读经典。读经典谁都知道,但是要读得好不容易。一般我们知道的就是四大经典。四大经典是《内经》、《伤寒》、《金匮》、《温病》。《温病》一般是指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因为吴鞠通系统地继承了叶天士的学术思想。但也有一种说法,四大经典是《内经》、《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相当好的一本书,实际上跟《内经》基本上是同时代的,《神农本草经》托名神农,是当时有名的医药学家所写的。深入钻研《神农本草经》,确实能发现很多好的东西,但现在一般都把它疏忽了。这是四大经典。还有四小经典,就是《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濒湖脉学》。过去一般中医学徒出身的多学习四小经典,学徒来了以后,先学《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再学《汤头歌诀》、《濒湖脉学》。有一次,我跟长春中医药大学的著名老中医胡永盛教授交谈,他觉得过去学四小经典的人也蛮多的,因为是从小就学,一下子领会不了四大经典。四小经典是个童子功,要通读、精读。我跟我的学生说,你们最好这样学《内经》,今天念上一篇《上古天真论》,明天念一篇《四气调神大论》,后天再念一篇《阴阳离合论》,要反复地念,像念外语一样。为什么现在英语四级考、六级考,每天都要背呢?我们中医也是要背的,不背记不住,要反复地背,反复地吟诵。这才是童子功。我记得有一次与附属医院的陈意主任一起就餐,发现饭店的走廊上放了一些牡蛎,因为牡蛎肉可以吃,牡蛎壳没有用,但却可以入药,所以饭店就专门把牡蛎壳搜集起来。我看到牡蛎,就脱口而出:“牡蛎涩精而虚汗收”,这是《药性赋》里的一句话,没想到陈主任等我说完了,马上脱口而出:“知母止嗽而骨蒸退”。因为《药性赋》里是:“知母止嗽而骨蒸退,牡蛎涩精而虚汗收。”编得很精炼。这实际上也是中医的基本功。所以,我希望大家要好好地去背,背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变成有源头的活水。背来干什么?背来用于临床,这些经文到临床上能用得上去。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就是方剂,因为我一直是教《方剂学》的,我到浙江中医药大学已教了三十年的《方剂学》。方剂记不住,是很伤脑筋的。我自己就吃过这个亏。比如有一个病人需要用甘露消毒丹,甘露消毒丹是治湿温病的方,但我在写甘露消毒丹的时候,就有一两味药记不得了,当然我也不耻下问,问我身边的学生:“甘露消毒丹你看还有哪两味药啊?”所以这就叫平时的功力,因为有好多处方不常用。有好多处方,一年可能仅用一两次、两三次,但是要储存在你的脑海里。就像我们用电脑一样,这电脑也必须有文字储存进去,点击一下才会出来。我们如果不把中药、方剂、四大经典记在脑子里,平时不念,到用的时候怎么能出来呢?所以我经常问学生:“还有哪几味药?你看全不全。”比如说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用得比较多,但还有其他的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等。这几个方大部分药是差不多的,但也有几味药是完全不一样的,很难记住。我这个人不善背,但我觉得还必须要背。起码要记住方剂的组成,而且要记住为什么这样组成,也就是这个方剂的配伍意义,才能够针对病人的情况灵活加减、化裁。《内经》的条文我们学来干嘛?也是为了指导临床。我再给大家举两个例子,《内经》里有句条文:“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就是有一些发热病人,用了寒凉清热药后,还是发热,这个时候就要治他的阴分,是阴虚发热,而不是实热。第一个注解《内经》的是唐代的太医令王冰,王冰认为:“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了寒凉药物热退不下去,是由于津液不足造成的阴虚内热,当补肾水,通过补肾水来制约亢盛的孤阳。所以说学习《内经》是为了指导我们的临床。还有一句:“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有些寒凉的病证,用了热药,还是冷,这就要考虑是肾阳不足,即命门真火不足。所以王冰认为:“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益火之源就是益命门真阳。张景岳有一篇文章叫《大宝论》,就是专讲命门真阳的作用。学以致用,学经典是为了用,而且确实犹如有源头的活水,学多了以后,在临床上真的能用得上。三、跟名师第三,跟名师。这是非常重要的。叶天士曾经跟师17人,称为转益多师。转来转去,受益于多个老师。我是一个吃过很多苦的人,但是也应该说是一个幸运儿。我在20岁前后,跟过浙江嘉兴地区的几个名中医。其中一个叫张宗良,是嘉善人。张宗良在抗日战争以前就已经有声望了,他医术很高。还跟过一个叫余叔卿,嘉兴人,也是个名医。当时是偷偷摸摸地跟,为什么呢?因为“十年动乱”开始后,我没有书念了,这些医生也都被打成了牛鬼蛇神。我偷偷摸摸跟着他们,他们看病,我就坐在边上看看学学。在困难的年代里,余叔卿借给我几部医书,一部是《张幸青医案》。张幸青是清末无锡的名医,他一辈子曾带过40多个学生,是相当有名望的。余先生看我年纪虽小,但是很好学,就借给我,我认认真真地去读《张幸青医案》,然后把里边好的医案摘录下来。他又借我一本《南宗景中医内科全书》。南宗景是浙江温州永嘉人,也是个名医,后来在上海行医,专门写了一本《南宗景中医内科全书》,很厚的上下两本书,抗日战争爆发前在上海出版。余叔卿先生跟我说,他当时向上海邮购这部书,保存到现在。我看了这本书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当时我才20岁,在农村里行医,我治不好的病人,就请他们去找余先生,余先生治了以后,我再把余先生的方子拿来,好好地分析,为什么我治不好?我用的什么药?他用的什么药?为什么他用这种方子?从而向他学习辨证用药的关键。张宗良先生的医理很好,书法很好,是个书法家。有一年夏天,他开个处方叫益元散,就是六一散加朱砂。他问我:“为什么叫益元散才我还有点悟性,回答他:“清其暑热,即所以益其元气。”因为暑热耗气故也。张先生听了很高兴。当时这批老先生正在他们最受苦受难的时候,我去跟他们学习,从而建立了永恒的友谊。我27岁时,考到北京中医学院,即现在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北京中医学院的第一届中医研究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中医研究生。我幸运在哪里呢?因为当时北京中医学院确实是名家云集,他们来给我们讲课。任应秋先生是我国中医理论的大师,他给我们讲了半年的《黄帝内经·素问》,每个星期讲三次,每次整整3小时。《素问》不好讲,《素问》也不好学,有几个人能够真正通读过?刘渡舟先生是伤寒大师,教我们《伤寒论》,397条条文,就讲了半年。马雨人先生教我们《金匮》,也讲半年。教《温病》的是赵绍琴先生,赵老也讲了半年。《方剂学》呢,我是跟王绵之先生的,所以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这批先生,作为第一批中国历史上的中医教授,他们觉得很自豪、很高兴,他们要把自己的经验传授下去,所以真正是付了苦功了。而且当时研究生也招得少,北京中医学院1978年招了29个,所以这就是精英教育。我们中医的教育必须要精英教育。有的表面上看看都是中医,但实际上是不是真正了解了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未必见得。所以我们要加强中医基本功的学习。当时一些大家如北京的祝谌予,是施今墨的学生,上海的金寿山、湖北的李今庸、北京的赵锡武、关幼波,都来给我们讲学,传授他们的经验,包括用方的经验。比如李今庸就讲了十枣汤的用法。《伤寒论》里有十枣汤,《金匮》里也有十枣汤,是泄水的方剂,现在用于治疗胸水、腹水。十枣汤怎么个用法?它是三味药:甘遂、大戟、芫花,分别捣为散,然后用大枣十枚煎汤,煎汤以后再加入药末,要“平旦服”。“平旦”,就是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天刚亮时吃十枣汤。仲景的煎服法是有道理的。因为人与天地相应,早上人们的阳气升发,随着大自然天阳之气的振奋,在发挥药物作用的时候,正好是快到中午时分,把水邪驱逐出去。如果到了晚上,天已黑了,再吃苦寒泄水药,就不行,就会伤害阳气,不利于逐水。都说学过十枣汤,但会不会用?为什么这么用?其中是有道理的。往往有的时候听一些名家给我们讲解,就会豁然开朗。所以要转益多师,要想方设法地跟师。每个人那里学他个两三招,你跟五个人就有十几招了。要真正地继承他们的学术经验。四、多临证第四点,多临证。也就是多临床,中医叫临证。“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王叔和写了《脉经》,但是《脉经》读得滚瓜烂熟,不如在病人身上多号脉,故必须要多临证。临证不多,脉学参悟不透。中医辨证是望闻问切,我认为其中望诊、切诊是最重要的。“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而知之谓之巧”。说实在的,“一问头身二问汗”,你可以从头问到脚,但你不能乱问。病人有时候所说的症状,有好多是假象,不是真象。我们看病看得久了就知道了,有许多病人说得乱七八糟的,好多都是假象,甚至可能什么都不是真的。但是舌苔、脉象,它是真象。尤其脉是真象。病的本质在哪里,要通过辨证,特别是切脉是非常重要的,而现在把脉学都丢得差不多了。这个闻呢,是闻不到多少东西的。当然病比较严重,身上有些气味是能闻得到,但现在有些女病人化妆得挺好,香水抹得很多,还能闻到什么?所以望闻问切,主要就是一个望,就是一个切。通过望、通过切,基本上能了解病情的百分之六七十以上,然后再问上几句,就可以了。所以我认为一定要多临证,把我们中医的基本功,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做到比较纯熟。特别是脉学,这里我想多写几句。比如逍遥散证的病人来,往往病人左手的关脉是虚弦的,因为左关属于肝,而右手的关脉应该是缓而无力的,右关属于脾,病机是肝郁血虚脾弱,所以左关脉弦,而且弦而无力,是虚弦,主肝郁血虚。右关脉缓而无力,是脾弱的脉。而柴胡疏肝散证,应该是左关脉弦而有力。主肝气,是气机不能宣通,是实证,而且右关脾胃脉是比较有力的,是肝胃气滞。还有大柴胡汤证,此人左手的关脉,应该是弦而有力的,而右关胃脉也是实大的,按之有力。因为大柴胡汤证是肝胆气郁,是少阳证,但它又有阳明热结,所以右关脉实大、重按有力。在此情况下,才可以用泻下药,宜大柴胡汤。大柴胡汤里有枳壳、有大黄,即方中又配合了一个承气汤,是由小柴胡汤和小承气汤加减变化而成的一个方,所以要凭脉。没有出现相应的脉象,怎么可以随便用大柴胡汤呢?怎样才能学好脉学呢?首先要非常地心静,《素问》里专门有一篇《脉要精微论》,脉学是至精至微的学问,“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要号脉,首先心里要虚、要静。所谓虚就是不要带有任何成见,清净地、心无旁鹜地给患者号脉,千万不可聊天、说笑。所以国医大师何任先生,在给病人号脉时,是从来不说话的。名老中医魏长春,耳聋,就是靠号脉的。对于魏老,我是非常敬佩的。记得1974年的春节,即35年前,那时候我在乡下做医生。因为仰慕魏老的临床功力,我到杭州浙江省中医院来,想偷学一下本领,站在他边上,跟他聊几句,学一点。但是我来了以后,见魏老很忙,再说他耳聋,也没办法跟他交流。但是我看他就是靠号脉,号了脉就开处方,病案写得很清楚。这个时候,我正好看到他边上有个桌子,他的一位学生在钢版腊纸上刻一篇文章,题目叫《诊脉须识常与变》。我灵机一动,回到乡下就给魏老写了一封信。我说:“尊敬的魏老,我想来向您学习,但是我来杭州看您的门诊病人很多,我也没法插话,但是我看到您有一篇文章,您的弟子在刻印,是不是能把您这篇文章让我学学。”魏老确实很好,过了没几天,就把他这篇文章寄来了。我拿到文章,高兴得不得了。这篇文章,因为刻印时有个别字刻错了,魏老用红笔将错字都一一作了更正。这篇文章共一万五千字。我在乡下好好地研究了这篇文章。后来我到北京求学,把它当宝贝一样带到北京。1980年底,我到浙江中医学院工作,又带到了杭州。几年前,我碰到了魏老的儿子魏睦森,我说:“魏主任,您的老爸有一篇文章在我这里,据我了解,这篇文章没有公开发表过,我想把它整理出来发表。”为什么呢?因为文章的发表,一般两个版面就很了不起了。两页就是三千字。而这篇文章有一万五千字,杂志上没法发表。魏主任说:“好的,你整理吧。”我把这篇文章里大段引用《濒湖脉学》的内容删去,保存最精华的部分一万字左右,分两期在《浙江中医学院学报》上发表了。我自己的感悟:因为十指是连心的,我给病人号脉,心到则意到,意到则气到。实际上就是与病人气的交流,捕捉他生命的信息。临证确实是要有功底的,没有功底不行。去年二月份,有一位干部,病起的时候是个外感。当时就请我给他看,我就用了一个桑菊饮,再加了清热的银花之类。我是中午去看的,当天下午他来不及吃中药。到了傍晚,体温升得很高,而且大汗淋漓,被送到浙江医院。第二天,他的秘书又打来电话,说是希望再给他看看。我再到浙江医院去,根据辨证,他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还有脉洪大。这就是四大证。四大证就应用白虎汤。我们用中医的理论,认为四大证就是阳明经热证,白虎汤:即用石膏、知母、甘草,再加了天花粉、芦根、茅根、银花,就这么几味药。用三副药,烧退汗止,出院了。所以中医离不开辨证,辨证论治,法无定法。有法,但是没有定法,因为病是变化着的,是早晚可以改变的,所以应该是法无定法。早上是一个桑菊饮证,可能到了晚上,就变成了白虎汤证。五、学国学第五点,学国学。我认为中医就是要学国学。什么叫国学?国学就是我国固有的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所在。固有的文化就是中国传统的文史哲,包括儒释道。比如说儒家,那就是孔子、孟子。孔子是了不起的。孔夫子的话,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多好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朋友的到来,就应是一种很和善的、很高兴、很偷悦的感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而且经常温习它,也是很高兴的。孔老夫子要我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些都是做人的道理,做学问的道理。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老子的《道德经》也是很了不起的。老子的《道德经》就讲“道法自然”,还讲到“治大国,如烹小鲜”。我们知道烧一条小鱼,将小鱼放在锅里,是不能随便翻的。随便翻,这条小鱼就碎了。这些都是大智慧。中医就要学传统文化,乃至于仁人志士的文章、诗词、歌赋,来汲取精神食粮。比如说我们读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比如我们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这个范仲淹,他提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因为良相是治国的,良医是治人的。实际上治国、治人的道理是相通的。包括一些小说,比如说《红楼梦》、《西游记》,里面也有很多中医的病案、方剂的记载,特别是《红楼梦》里记载的一些病例,真的很好。因为当时贾府请一些太医来看病,太医开的病案、处方非常好,可以给我们以启迪。古代还有一部《颜氏家训》,《颜氏家训》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对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所以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怎样才能做到气自华,必须要饱学。所以我们并不是光学医、光学药、光学方。真正有学问的医生,他们必然饱读诗书。我看杨继荪先生,书法很好,画也很好。杨老是附属医院的老院长。但现在这样的人实在太少。《颜氏家训》是部古老的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对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我的看法,古人就是说你要不断地学习,要终身教育。六、修道德第六点,修道德。怎样做一个好的医生,修道德是很重要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要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这三点是必须要的。但我觉得,仅这三点是不够的,所以我说第一点是立大志,然后才是读经典、跟名师、多临证,然后就是学国学、修道德。这样才是真正的大医。所谓修道德,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里讲到要向白求恩学习,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很有幸,曾得到岳美中先生的指点。我考研究生的时候,指导老师填的是岳美中,但是很遗憾,等我收到了北京中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岳美中就中风了,所以岳美中没有亲自带我看病。岳美中是诚心想带我的,复试时我到北京西苑医院。岳美中说:“我非常欢迎你来,今后我们可以一起去看病。”等我接到录取通知书到了北京,出了火车站,我就问岳老现在身体怎么样。接站的老师说岳老已经中风了。所以我没能跟岳老,但我始终把岳老作为我的恩师。我到北京后,星期天常到医院里去伺候岳老。有时候他身体好,会跟我讲一些做人的道理、讲一些用药用方的经验、讲一些诗词。我也很有心,去看他以后,回到北京中医学院,就把他跟我讲的话都记下来。在北京期间,我看望岳老四十多次,我把他讲的话都记了下来。他曾经跟我说过那么几副对联,我觉得对我很有教育。记得我到北京复试,曾经到过岳老家里,客厅里有副对联,上联是“治心何日能忘我”,要治理自己的心,到了哪一天能够到达忘我的境界。下联是“操术随时可误人”,就是我们做医生的,操着这个医术,随时是会误人的。只有通过治理自己的心,使得自己的心地能够非常的清净,能够到达忘我的境界,做医生才不至于误人。所以叫“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时可误人”。这是岳老自撰的一副对联。有一次,岳老躺在病床上,看到我来了,很高兴,笑着说:“你们南方竹子很多吧?”我说:“是,南方的竹子多。”随后他说了:“未出土前先有节,待参天后仍虚心。”竹子,还未出土之前就先有了节,等到竹高参天,但中间还是空的。我说:“老师啊,你这个话就是教育我们做人要有节气。一个人在他没有发达的时候,要有志向、有节气,等到有朝一日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仍然要胸怀宽广。”还有一次我去看岳老,他跟我说:“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岳老认为是大英雄能保持自己的本色。现在某些人往往不能保持本色,真真假假。所以岳老说:“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不管你的地位改变了,不管你处在什么情况下,你始终要保持本色。是真正的名士自然是风流的。金子始终是会发光的。所以岳老经常在熏陶我、在教育我。所以我说我是受过很多苦的人,但是我又是幸运儿。得到名师的指点,他们的每一句话可以使我受用无穷。有一次他教我“业进德进”,就是事业要进步,道德也要进步。还有一次我去看岳老,他躺在病床上,睡着了,醒来睁开眼睛,岳老说:“我想给你取个字,你叫连建伟。我取个字给你,叫乾乾。”我不懂,说:“怎么叫乾乾呢?”岳老说:“《周易》的第一个卦是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终日乾乾,夕惕若,天体是永远不停地在运行,君子自强不息,到了晚上还不歇气,所以叫乾乾。”我的老师,是真正关心我,真正使我们能够成才。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叫“小成靠智,大成靠德”,小的成就可以靠智慧,大的成就是靠道德的。孔夫子是“大成至圣先师”,所以他能传下来。我们要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叫“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勿为”。“知足”,是在生活上要知足,“知不足”,就是在事业上,在搞学问上知不足。“有为有勿为”,要有所作为,必须要有所放弃。特别是对身外之物,对名利要看淡。“利要天下利,名要身后名”,活着人家说你怎么怎么好并不见得是真好,死了以后人家说你好才是真的好。利不是为了一己的私利,而是为了天下的利益,为了老百姓的利益。所以有些东西要看得开,放得下。下面我再讲个叶熙春的故事。叶熙春,是真正的名中医,余杭人。叶熙春解放前在上海行医,病人很多。但是上海当地有一批黑社会流氓,说你这个方子必须要让病人拿到某个药店去配药,然后药店里会给你好处,你如果不答应,就要找你麻烦。叶熙春很硬,你们要威胁我,我就不在上海呆了,我回杭州。叶熙春回杭州以后,为老百姓看病,疗效很好。解放以后,党和人民也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任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1956年秋,黄炎培先生写了一首诗,最后一句就是“家家争诵叶熙春”,叶熙春就是搞学问的,就是为老百姓看病的。他把钱财看破了,放下了。再看看现在,有些方子,君臣无序,杂乱无章。一个方子四十多味药也在开,三十多味药的屡见不鲜。还有的在每个方子里头都用贵重药物,如铁皮石斛、炮山甲等,我心里很沉重。这些医生也总结不出真经验,成不了医学家。因为他这个处方没法用,他没法进行理论上的解释。杭州河坊街上有个很小的药店保和堂,店门两边挂有一副对联:“但愿世上人无病,无妨架上药生尘”。胡庆余堂的店训是“戒欺”,不能欺骗人,丸散膏丹,到底是什么药做的,谁都不知道。因为药研碎了,分辨不出来。但是“修合有天知”。所以我说古代药店老板都要讲良心,很值得深思。因为社会上毕竟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得病的人,贫病交迫。所以我们要用较少的钱治愈较重的病,这才是高明的中医。说实在的,真正好的医生是不讲钱的。裘法祖是西医的元老,解放前在德国学医,解放后任同济医学院院长,一直是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他活到90多岁,我去北京开会,曾多次遇到过他,他跟我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四大,指人的身体,人的身体是空的,但精神是永恒的。浙江大学医学院的陆琦先生今年90岁,医术高超。陆琦先生学者风度,非常儒雅。他亲口跟我说“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态最为重要”。没有好的心态就不可能高寿,高寿者基本上都是道德修养较高的人。一般都不太跟人计较。如果一天到晚跟人计较、人我是非,很难高寿。所以要提高我们的修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上六点,十八个字:立大志、读经典、跟名师、多临证、学国学、修道德。这十八个字,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够我们实践一辈子的。中医是相当了不起的一门学科,中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的医学,是以人为本的医学,是构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医学,是治未病的医学,是致中和的医学。中医实际上是一个无尽的宝藏,毛泽东当年就讲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我们要深入宝山,采集宝物,然后加工成宝石,来构建更加灿烂的光芒四射的宝库。无论是定位还是总体实力,还得是中医学院(即现在的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第一,其余两家各有分说,不好评判。中医药大学小五感谢邀请。姜是一种长焦调味料,不仅能够去腥而且能够增鲜,是料理中常用的一种食材,姜的营养丰富,富含多种有益成分,而且性温暖胃,适合寒体人食用。没有明确规定姜什么时候吃最好,当然也没有绝对不能吃姜的时候,不过适宜吃姜还是在白天,晚上最好不要过度吃姜。熟话说: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不过早上吃姜真的这么好,晚上吃姜真的这么不好?人在清晨之时,胃中之气有待升发,姜味辛性温,含有姜辣素等活性成分,吃点姜可以健脾温胃,可以快速激活胃部活动,并且姜中的挥发油可加快血液循环、兴奋神经,使全身变得温暖,也能让人快速精神振作。 另外,平时如果得了风寒感冒, 喝点姜汤也会减缓感冒症状。但是,到了晚上,人体应该是阳气收敛、阴气外盛,因此应该多吃清热、下气消食的食物,这样更利于夜间休息,而姜中所含的姜酚会 刺激肠道蠕动,白天可以增强脾胃功能,夜晚则可能成了影响睡眠伤及肠道的一大问题;其次,生姜的辛温发散作用会影响人们夜间的正常休息,且晚上进食辛温的 生姜还很容易产生内热,日久出现“上火”的症状。不过说成是砒霜未免也有些过了,但可能真的会身体发热,难以入睡。早上吃姜对身体的好处多,夜晚不宜大量食用。但是晚上吃少量的姜,比如把姜当成调料炒菜,并不会给健康带来危害。风寒病适宜,热性病不宜,寒性体质适宜,热性体质不宜。姜最大的作用就是预防风寒感冒,相反,如果症状是发烧,口干咽痛,那么还是不要“火上浇油”。另外,便秘的人应该少吃姜,因为便秘多属于肠热,此时如果过食生姜,也会加重症状。特别提醒大家,千万不要食用腐烂的生姜,其中含有毒物质,可诱发肝癌等。

服错了就等于吃了毒药究竟什么时候吃姜最好

4,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和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哪个更好

天津中医药大学。1、天津中医药大学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长春中医药大学位置比较偏僻,交通不便。2、天津中医药大学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有很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相比长春中医药大学好。
文章TAG: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长春中医中医药

最近更新

  • 四大洋最小的是哪个,请问世界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的是什么洋呢

    本文目录一览1,请问世界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的是什么洋呢2,四大洋最小的是哪个3,四大洋中哪个大洋最小4,世界上四大海洋最小的海洋是哪一个5,1世界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的是6,七大洲四大洋哪个最大哪个最小7,四大海洋中面积最小的是哪一个1,请问世界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的是什么洋呢北冰洋谢谢采纳北冰洋印度洋2,四大洋最小的是哪个1、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的大 ......

    教育经验 日期:2022-09-25

  • 今年高考日期,今年的高考时间定了吗

    本文目录一览1,今年的高考时间定了吗2,今年高考日期是多少啊3,今年的高考时间是几号4,2021高考日期5,今年高考时间是六月几日6,河南省高考时间7,今年高考时间是哪几天8,2021年高考的具体时间是几月几日9,2021高考时间是怎样的1,今年的高考时间定了吗每年的高考时间都是固定的吧只要不是有什么特别恶劣的天灾人祸,时间不会改变的高考 ......

    教育经验 日期:2022-09-25

  • 辽油二高,辽油二高好还是辽油三高好

    本文目录一览1,辽油二高好还是辽油三高好2,辽油二高高考成绩3,辽河油田二高的教学质量好吗4,辽油二高好吗5,辽河油田第二高中报到时间盘锦市的6,辽油二高好吗7,辽油二三高的校长是谁8,盘锦市辽油二高好还是三高好9,辽油二高接收转学的学生吗都说二高现在管理的非常好学生学习10,辽油二高的人员配置11,辽油二高好吗12,辽油二高是小点高咋回 ......

    教育经验 日期:2022-09-25

  • 迎新晚会,迎新晚会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1,迎新晚会是什么意思2,迎新晚会是什么意思3,大学迎新晚会布置4,怎样举办一次有新意的迎新晚会5,学校迎新晚会有什么有意义的节目推荐下谢谢啦6,大学迎新晚会主题7,关于大学校园迎新晚会如何设计一个晚会能把所有节目都串联在8,一场迎新晚会各个部门应负责什么1,迎新晚会是什么意思字面意思估计是迎接新事物的晚会,具体指啥额,还得看 ......

    教育经验 日期:2022-09-25

  • 河北省教育厅网站,河北省教育考试网

    本文目录一览1,河北省教育考试网2,河北省教育局的投诉电话和邮箱是多少还有网址3,外省学生可以参加河北省高考吗4,那里用冀教版的教材5,河北省教育厅户口处6,哪位能帮忙查查河北今年的高招分数线明年高招是用的全国一卷新7,河北省教育厅专科学历认证都要带些什么8,关于河北省学历认证1,河北省教育考试网8月28日18时2,河北省教育局的投诉电话 ......

    教育经验 日期:2022-09-25

  • 中国数模网,数模中国怎样快速赚体力

    本文目录一览1,数模中国怎样快速赚体力2,中国数模网3,有关即将举办的这届全美数学建模大赛4,中国数模网5,3dmax中建模建模生物建模游戏建模的不同6,应聘数学建模专业7,怎样可以参加数学建模大赛8,数学建模论文加油站问题9,数学建模1,数模中国怎样快速赚体力回帖和每天登陆签到,发帖也可以,上传资料然后卖体力。2,中国数模网是的,不是造 ......

    教育经验 日期:2022-09-25

  • 国税发票查询,国税票真伪查询

    本文目录一览1,国税票真伪查询2,国税发票怎么查询3,国税局怎么查普通增值税发票真伪查询4,国税发票如何查询5,昆明或者云南地税发票如何查询真伪6,云南省地税发票真伪查询方法7,国税发票真伪查询8,国税发票真伪查询哪儿有9,国税发票怎么查真伪啊1,国税票真伪查询可到离你较近的国税办税服务厅或者拨打12366咨询热线进行普通发票的真伪查询。 ......

    教育经验 日期:2022-09-25

  • 对照检查材料 群众路线,党员领导干部的对照检查材料一般包括哪几个部分

    本文目录一览1,党员领导干部的对照检查材料一般包括哪几个部分2,对照检查材料整改措施及努力方向是什么3,对照检查材料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怎么写4,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照检查材料5,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支部对照检查材料1,党员领导干部的对照检查材料一般包括哪几个部分党员领导干部都要自己动手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内容主要包括:遵守党的政治纪律 ......

    教育经验 日期:2022-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