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经验 > 盖城隍庙有什么讲究,建城隍庙有什么讲究

盖城隍庙有什么讲究,建城隍庙有什么讲究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1 15:47:40 编辑:管理知识 手机版

现在很多古城都有城隍庙遗址。有城的地方才有城隍庙,就象现在只有城市才有市政府和市長一样。城隍庙现在一般都是卖小吃的地方,因为原来城隍庙的庙会都会有很多小商贩聚集,久而久之就成了小吃聚集地,各地的特色小吃一般在当地的城隍庙买到。

城隍庙和土地庙的区别是什么

城隍庙和土地庙的区别是什么

城隍庙与土地庙的区别非常大,供奉的是两种不同的神。这首先要从两者的本意开始说。城隍庙里供奉的神是城隍,而城隍的本意是城池。在中国古代,一般用土来筑城墙,城墙的四周会挖有堑壕,用来阻止敌人进攻,其中有水的堑壕被称池,没水的堑壕被称隍。所以“城隍”就是城墙与堑壕的合称,是用来保护城市安宁,抵御外敌入侵的。

顾名思义,城隍这种神就是城市的守护神。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隍,相当于人间的地方官。比如县城的城隍是县城隍,相当于知县,府城的城隍是府城隍,相当于知府,省城的城隍是都城隍,相当于巡抚。城隍基本都是由朝廷册封,国家认证,都有爵位。都城隍一般是公爵,威灵公;府城隍是侯爵,绥靖侯;县城隍是伯爵,显佑伯。担任城隍的大多是真实的符合儒家道德标准的历史人物,比如东南三大著名城隍:苏州城隍春申君黄歇、杭州城隍文天祥、上海二城隍秦裕伯。

城隍的职责是保境安民,奖善惩恶,管理人死后的亡魂。所以城隍也承担了一部分阎王的职责,城隍下辖有文武判官、各司大神、牛马将军、枷锁将军等等,设有阴阳司,可以拘捕临终之人的灵魂,并根据人生前的善恶进行奖惩。土地庙又称福德庙、伯公庙,一般是民间乡村自发建设的小型建筑,造型简单,规模很小,往往极为简陋。土地庙里供奉的自然是土地公,又被称为福德正神。

其实土地公就是中国古代土地崇拜的人格化。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而土地能生五谷,是农业的基础,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人们为了祈求丰收而祭祀土地,这就是土地公和土地庙的起源。中国古代祭祀“社神”,这就是最早的土地神,是管理一小块地面的神。土地公显然没有办法与城隍相比。最低级的城隍相当于知县,掌管着一个县的安宁,而土地公则只能管理一小块土地,相当于村长、里长。

从前的“城隍庙”有什么用?有什么说道?

从前的“城隍庙”有什么用有什么说道

城隍庙现在一般都是卖小吃的地方,因为原来城隍庙的庙会都会有很多小商贩聚集,久而久之就成了小吃聚集地,各地的特色小吃一般在当地的城隍庙买到。城隍庙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不过那会不叫城隍庙,那个时候还不叫城隍,由于当时人们常年受到水患的威胁,所以人们开始祭祀“水墉神”,认为“水墉神”可使水土归位,杜绝水患。

而有史料记载的“城隍”祭祀则是从南北朝开始,不过那个时候的城隍还没有那么多的职能,“城”指城墙,“隍”则指没有水的护城壕,人们将“城隍”合起来祭祀是希望能保佑一城百姓安宁,避免战乱。这些还只限于民间活动。隋唐时期随着佛道两教盛行,佛家有各类佛、观音或者菩萨可以拜祭,而道教也开始尊立自己的神仙体系,“城隍”也就有了更多的职能,除了水神的职责外也多了惩恶扬善,治理阴界的职权。

五代时由于战乱,各国开始为为“城隍”封号,以稳定本国人民的民心。宋明时期“城隍”开始加入国家的祭祀体系,“城隍”也有了明确的职位及势力范围,凡县级以上城池均设立了城隍庙,府尹县令等朝廷官员管理阳间之事,而城隍爷则由德高望重或为国尽忠职守的鬼神担任,负责管理阴界之事。元代朝廷为了维护君权地位,拉拢汉人,所以册封城隍为护国保宁王,册封城隍夫人为护国保宁王妃。

到了明代由朱元璋开始大肆推崇道教,所以城隍信仰体系也达到了最顶端。宋明两代江南,长三角一代最为富庶,因此这一带地区的城隍庙也是现在保留最多的,而沿海地区则多拜妈祖。城隍爷的册封少部分为民间自发行为,供奉的一般为已故的为当地建功立业的名人或为功绩突出的地方官员。而朝廷也会选取当地已故正人直臣,或生前为本地百姓做了很多善事的善人。

“土地庙”和“城隍庙”有什么不同,哪个权力更大?

“土地庙”和“城隍庙”有什么不同,哪个权力更大

“土地”和“城隍”都是人们虛拟的神灵。因为根本不存在,只能通过民间传说和演义小说去了解。各种版本差异很大,因为誰也没见过,基本都是靠想象力,摸拟人间政权结构去虚拟组织。“土地庙”“城隍庙”都是管理鬼魂的庙堂。城隍是土地的上级。权力和职责都比土地大的多,管理范围也比土地大的多。有城的地方才有城隍庙,就象现在只有城市才有市政府和市長一样。

人间在那里建设了城池,同时也在城里建设了城隍庙。现在很多古城还都有城隍庙遗址。城市管理下的村社都建土地庙,城隍不仅管轄土地。还管辖辖区内的山神河神等杂神。“土地庙”是保障村社村民安全,不受邪魔歪道,孤魂野鬼侵害。村民死亡首先要向土地庙报道,然后才走上漫漫黄泉路。“城隍庙”还要考察当地民众善恶,把人生前善行恶行记录在案。

中国很多城市里都有城隍庙,城隍庙里供奉的是什么神仙?

其实,正如火神、虫神、灶神、门神一样,远古时期的人们崇尚自然,凡是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人们都认为其中有神灵的存在。早在几千年前的周朝,每到年终天子都要祭祀八蜡神,“八蜡”指的就是八位神灵:先啬(神农氏)、司啬(后稷)、农神(田官)、邮表啜(田间庐舍和阡陌之神,人们为感谢其创田间庐舍,开辟道路,划分了疆界)、禽兽神、坊(堤坝)、水庸、昆虫神。

其中第七位“水庸”指的是田间的沟渠,水庸神就是沟渠神 .后来,随着古代城市的发展,人们有了城墙的概念,城墙之外还要修建护城的壕沟。护城壕里有水,就成了护城河,称为“池”,没有水的城壕,就称为“隍”。城隍连用,泛指城墙和护城壕,“城隍”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两都赋》:“京师修宫室,浚城隍。”农村的“水庸神”,到了城市就是“城隍神”,城墙和壕沟可以防御敌人,保护城市和城里的百姓。

于是在上古八蜡祭祀的基础上,衍生了了城神这一神灵,并以其作为城市的形成保护神。而后城隍神还被纳入了道教神仙体方 系,成为了掌管冥界的主神之一。据说最早的城隍神是汉朝的纪信。在楚汉荥阳之战中,纪信假扮汉王,救出了刘邦自却被项羽烧死。刘邦为了纪念自己的救命恩人,就为其盖了祠庙,给予祭拜。传说文景二帝之时,将其正式封为城隍神,成为长安城的保护神。

这也是城隍神由自然神成为人神的发端。 城隍信仰自发源以来,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唐朝时达到了顶峰,祭祀城隍在民间蔚然成风。到了宋朝城隍被列入祀典,凡新官上任的前三天内,必须拜谒当地城隍神,这是希望以神明的威力巩固并加强官吏对地方的统治。宋代以后,随着城隍信仰的进一步发展,城隍神更加人格化、本土化、多样化。

各地百姓纷纷将对当地具有巨大贡献的已故名人或名臣作为城隍神,并且沿用至今,如古都西安以及全国众多城市均祭祀汉高祖刘邦的部将纪信;苏州祭祀战国时的春申君黄歇;北京祭祀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祭祀明朝的直臣周新;南宁、桂林祭祀北宋的忠贞之臣苏缄等,这些都是“本土化”了的城隍神。此外,上海的城隍庙里,甚至还同时供奉过秦裕伯、霍光、陈化成三位城隍神,这三位城隍神在不同时代对上海都形成了相当大的精神影响

农村盖房老俗语:宁在庙前盖,不在庙后起。这句话有什么含义?有道理吗?

宁在庙前盖,不在庙后起。这话有一定道理。这是一句有关建房选址的警告语。意思是说,宁愿选在庙的前面盖住,也不要在庙的后面建房起屋住。人生活于世,肯定会受周围环境影响,环境影响有好有坏。好环境使人好,坏环境使人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国人历来重视人与环境的关系。房子就是人的家,建房选址更是人生重中之重,要考虑到周边环境的种种关系,居经验而总结了一些宜忌。

千金买邻,百全买屋,由此可知与邻好坏的重要性。建房选扯不可马虎疏忽,不考虑与邻关系的,这关系个人前途,关系一家安危及全户发展的大事,粗心不得的。宅有阴阳宅之分,人住房子叫阳宅,人死后筑的坟叫阴宅,神堂社庙也归入阴宅范围。阴阳宅要区分开来,下可阴阳不分,阴阳混杂。过去人多迷信,许多事解释不清,忌讳多多,人不与神争,不与鬼斗。

在一些人的观念里,人是争斗不过神鬼的。庙是为神鬼建的房子,神鬼住的地方,人怎能与庙争地呢?所以一般认人,人选址建房,有可能,有选择条件,宜远离神堂社庙为上,不宜太近寺庙坟社。寺庙坟被认为阴气重,阴煞大,人近居之不利。俗有庙前富,庙后孤,庙左右出寡妇之说,依此而推导出宁在庙前盖,不在庙后起的说法。即在庙前可以,庙后不行。

文章TAG:城隍庙讲究

最近更新